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節水灌溉提高農作物産量農民過上氣派春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24日 14時0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4日電(記者于嘉 林超)龍年伊始,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寒風刺骨,室外氣溫低於零下20攝氏度。走進吉生太鎮前古營村農民俞根雲家中,陣陣暖流撲面而來,寒意瞬間消失,一家4口人熱情地接待記者一行。

    “過年好!快坐下暖和暖和。”俞根雲穿著新買的皮夾克和西褲,端上幾杯熱騰騰的花茶。“家裏不久前淘汰了取暖的爐子,換上新買的水循環電暖氣,現在每個屋子溫度都挺高。”

    俞根雲一邊説著,一邊帶記者參觀他整潔溫馨的家。在一間臥室,記者看到一摞包裝年貨的紙箱,有煙、酒、糖、水果、乾果等。

    他告訴記者,這兩年,政府扶持農民配備膜下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農作物産量提高一倍以上,錢掙得越來越多。“前幾年掙不上錢,只能喝散裝酒,現在收入提高了,我也能‘氣派’一下,喝到上百元的酒。”

    俞根雲2011年種了60畝馬鈴薯,用膜下滴灌技術種植,每畝産量達2000公斤,儘管2011年馬鈴薯均價在每公斤0.7元左右,但每畝毛收入仍達1400元。除去水、電、化肥、農機具、人工費用等成本支出600余元,每畝地純收入仍超過700元。一年下來,他僅靠種植馬鈴薯純收入就達4萬餘元。

    據俞根雲回憶,2010年,他第一次用膜下滴灌技術種植了100畝馬鈴薯,每畝産量由2009年的75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左右,由於當時的馬鈴薯價格普遍較高,他的純收入高達20余萬元,並於當年花6萬元購買一輛“皮卡”,成為“有車族”。

    “除我以外,村民們的生活變化都很大,附近4戶人家還在城裏買了樓房,以前想都不敢想。”他説。

    記者採訪了解到,四子王旗的馬鈴薯個頭大、質量好,受到全國許多批發商和經銷商的青睞,但多年來水資源匱乏與生産方式的落後,制約著當地馬鈴薯産業的發展。

    近年來,四子王旗大力推廣以膜下滴灌為主、噴灌管灌為輔的馬鈴薯節水灌溉種植。目前,全旗的膜下滴灌農田面積已超過10萬畝,節水灌溉區實現了“統一匯地、統一整地、統一覆膜、統一種植、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分戶經營”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即使遇到大旱天氣或農産品價格下跌等情況,節水灌溉區農民在規避風險方面,均比旱地分散種植的農民更具優勢。

    俞根雲就是膜下滴灌種植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他還把增産增收的經歷告訴許多外出打工的鄉親。“一些人聽説節水灌溉能增加這麼多收入,又重新回到村裏種地了!”俞根雲説。 

 
 
 相關鏈結
· 內蒙古糧食産量創新高
· 內蒙古:殘疾人就業人員不足單位需繳就業保障金
·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對民用機場實行稅費優惠政策
· 內蒙古春節開展執法打假 羊絨製品抽檢合格率低
· 水利部:黃河內蒙古河段全線封河 封河過程平穩
· 內蒙古“先富幫後富” 謀求東西地區部協調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