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周芙蓉、吳晶晶、楊躍萍)偏遠山區的産婦分娩時難産,卻因通往縣城甚至鄉鎮衛生院的路途太遙遠,貽誤了搶救時機,撒手人寰;農家人辛辛苦苦種了一坡果樹,孩子巴望著爸媽賣了果子給自己買新衣,年輕人希望靠果子賺些錢為老人買藥,可一場暴雨過後村口通往集市的泥路被衝斷了,一家老小的願望落了空……這樣令人心痛、無奈的故事在雲南並不鮮聞。作為雲南省交通廳廳長的全國人大代表楊光成説:“儘管雲南幹線公路正向高速化發展,但廣大農村交通建設欠帳太多,農民出行難迫切需要解決,否則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就是一句空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廣大農村就落不到實處。”
“貧困地區的貧困群眾,太需要解決道路交通出行問題了”。來自貴州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楊喜秀説。從1984年起,楊喜秀在貴州省六枝特區擔任鄉幹部。農民的苦,她看到得多,體會得也深:“因為沒錢修路,農民要走出大山,只有從山上爬出一條路出來”;“一年到頭喂頭豬,僅僅是為了過年有塊肉吃,從來就沒有想過拿出去賣。”
楊喜秀所在的鄉是國家二級類貧困鄉,通過我國持續不斷的扶貧開發工作,貧困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至今仍有2000多貧困人口。楊喜秀説:“這部分人至今仍處於貧困,主要原因在於沒有一條通往自家門口的道路,僅只一條晴通雨不通、群眾長期靠腳走出來的泥巴路。沒有路,山上栽種的好東西出不來,山外的人進不去。”
她説,交通基礎設施的制約,導致貧困群眾增收沒希望、脫貧沒指望。如2005年政府實施了林下生態養雞扶貧項目,交通便利的地方,群眾養一隻雞能賺5元。而因為山上不通路,農民只好挑下山來賣,下山至少走2個多小時,一隻雞的重量因此要減少3兩到半斤,不僅沒賺到錢,一隻雞還要倒貼2元。
“再好的項目在這裡起不了多大作用。”楊喜秀説:“農民抱怨説‘父母生我們在這裡,難道我們就該受苦?'聽到這些,我很難過,政府有責任、也有這個能力不再讓他們受苦。”楊喜秀認為,西部貧困地區特別是貧困鄉、貧困村“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投入力不從心,需要國家加大投入力度,只有加大對貧困地區以交通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步伐才會邁得更快。楊光成代表説,目前,國家已將農村公路建設作為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他呼籲,對於像雲南這樣公路建設欠帳多的西部省份,國家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應給予更多的幫助,以儘快縮短東西部差距。“目前東部地區已大規模實施通村油路工程,而西部地區的通鄉油路工程剛實施一年且配套資金籌措困難很大。”
他還認為,解決農民出行難必須構建農村交通安全系統。這個系統除道路及管養外,還包括交通參與者、車輛、管理、政策法規等要素。雲南山區面積大,人口居住分散,農村運輸業利潤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營者積極性。為此他建議,可把“公交優先”的理念引入農村運輸,政府可通過給予補貼等方式扶持企業運營成本高的客運線路。同時農村運輸安全監管一定要有機構、有人,可以在鄉鎮成立運輸協會或組織鄉鎮相關工作人員挂鉤聯絡運輸企業,參與到運輸安全監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