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 李柯勇 張淼淼 吳晶)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建立國家獎助學金、對部分師範學生免費……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發展教育方面提出了許多新政策、新舉措。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此歡欣鼓舞。他們認為,這些促進教育公平的得力措施再次説明,教育優先發展地位正得到逐步落實。
教育理念:“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普通高校、職校建立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據悉,中央財政今年用於此項的95億元資金已經劃撥出來。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説,繼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後,又在高中、大學階段建立獎、助學金,並進一步落實助學貸款政策,至此,國家的有關政策已經覆蓋了全國所有困難學生。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師範大學副校長高玉葆説:“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條件合適的孩子,不上大學也可以接受職業教育。如果這些政策得到充分落實,貧困孩子接到錄取通知書卻一籌莫展的悲劇將不再重演,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以前受綜合國力的制約,我國享受高等教育資源的孩子只是少數人才,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精英教育”的局面,而現在國家出臺的新舉措則將我國的大眾教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教育思路上,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精英教育影響很深。”高玉葆委員説,“從1952年引進蘇聯模式進行專業調整開始,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偏重於基礎學科和研究型人才的培養。適應當時的國情,精英教育發揮了很大作用,出了一批高精尖的原創成果,為新中國在國際上站穩腳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是今天,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已經成了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當前存在的種種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他認為。
推進教育大眾化更是廣大百姓的呼聲。全國人大代表、江西師範大學原副校長蔣鳳池説:“近年來,促進教育公平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怎麼促進?講空話是沒用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使每個孩子都能完成學業。”
但他指出,大眾教育不能操之過急。西方國家從“精英教育”走到“大眾教育”,用了半個世紀。我國要完成這一過程,校內的課程體系、培養途徑、教學方法以及相關配套機制還需要做出相應調整。
教育佈局:基礎、職業、高等三大構架初顯
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又一亮點。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的看法是,現在中央把職業教育提到與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並列的高度,是我國教育總體佈局的一次重大調整,以制度的形式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贛州市濱江二小校長劉艷瓊説,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偏重於高、低兩頭,用義務教育解決人的基本素質問題,用高校的本科教育培養高級別人才。成才的途徑單一,都是小學、中學、大學本科,再到碩士、博士這樣一個過程,大家都往這條路上擠。中等、高等職業教育,也都想往本科教育的方向靠,以“專升本”、考研為目標。
這樣的傾向造成了很多弊端。全國政協委員孫正聿説:“許多不具備條件的大專院校都升為大本,實際上大專和大本完全是兩個概念,大專是一種技術性教育,大學是一個學術性教育,二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盲目轉型影響了高等教育的質量。”
“社會需求實際也促進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總體佈局。”高玉葆委員説,“比如,制約我國産品質量提高的一個瓶頸就是工人的素質,我們的很多産品出口到國外被擋回來,常常是因為製造環節粗糙。同樣的設計,我們的成品比人家差,就是因為工人的技能水平比人家差。”
現在經濟發達地區出現的“技工荒”就是職業教育滯後的結果。一方面,企業招不到合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學歷的年輕人實際操作能力差,眼高手低,就業困難。
“以前人們對電大、夜校不屑一顧,認為職校的畢業生不算人才。”孫正聿委員説,“目前國家和社會已經逐步認識到,人才培養的規格、目標、路徑、模式應該是多樣化的,不同學校承擔的任務不一樣,應該分類管理,分層指導。少數幾所高等院校應該繼續瞄準國家基礎、前沿技術創新、最尖端的領域去努力;其他五六十所部屬院校,著重培養高層次的、服務於教學科研的人才;此外是大量職業學校,培養一線的技術工作者。”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史寧中認為,義務、職業、高等並重的教育佈局體現了科學規劃。年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背景、理想和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出路,這無論對個人成長還是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都有重大意義。
教育氛圍:“全社會最受尊敬的事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這讓很多代表、委員深受鼓舞。
“這抓住了保證教育質量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縣二中教師周麗珍説,“學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教師。教師的水平、師德、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中小學階段,教師對孩子的影響超過了任何人。”
“我國有龐大的教育體系,全國在校生2.4億人,再加上其他參加學習的人,全國學習人口共有3.4億人,整整佔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這麼龐大的教育體系,沒有一個穩定的教師隊伍支撐是不行的。”她説。
但是目前,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的狀況堪憂。全國政協委員賀旻看到,在西部地區一個縣,由於缺少教師,有的地方只能兩三個學校共用一名教師,上課如同演員“串場”,正常教學秩序難以維持。農村教師待遇過低,拖欠教師工資現象仍然普遍,一些地區甚至出現“從教致貧”的怪現象。
在廣大農村地區,教師嚴重流失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賀旻委員説:“目前我國1000多萬名中小學教師,約有800多萬在農村。這些問題如不儘快解決,直接威脅到6600萬農村孩子未來的前途命運。”
“師範畢業生不當老師”的現象在全國都很普遍。高玉葆委員指出,近10年來,師範院校的畢業生大部分都從事了其他工作。師範院校也紛紛“轉型”,師範專業學生比例越來越小,一些著名師範大學甚至不再打師範的牌子,明確提出以科型綜合性大學為辦學方向。
“因此,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部屬師範大學優惠政策,直接受益的人並不多。”高玉葆委員説,“而且推行起來還有很多困難,因為學生還得簽協議,最後到農村、到基層去。”
但是高玉葆委員理解,“示範作用”是很關鍵的,這是一個明顯信號,表明國家要努力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下一步,各地也會效倣,每個省至少有兩所師範學校,還有地區級的師範學校,加起來就是百所以上了。如果這項政策全面推開,對於培養師資力量的意義不可限量。
很多接受記者採訪的代表、委員説,推進教育事業,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加大投入,最重要的是全社會都要真正關心教育事業。賀旻委員指出,鄧小平同志所批評的“口頭上承認教育重要,到了解決實際問題時又變得不那麼重要”現象,在一些地區並沒有真正解決。
他説,必須制定配套制度措施,保證中央的政策落實到每個學生和老師頭上,我國的教育事業才能迎來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