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報告解讀
 
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9日   來源:國研室

    五年來,國家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産業政策和專項規劃,在促進總量平衡的同時,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不斷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高新技術産業加快發展。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啟動了一批重大專項。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得到加強,取得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稻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市場競爭力的産品。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從2002年的128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從1.07%提高到1.49%。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術産業加快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6年,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達9649億元,躍居世界第三位,比2002年增長1.56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4.61%,比2002年提高1.4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帶動性日益明顯,加快了傳統産業優化升級步伐。

    二是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國務院制定了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部門制定了落實措施,進一步明確了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新興行業發展的政策。服務業重點領域規劃和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國家對服務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大,鼓勵社會資金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五年來,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商貿服務、房地産、旅遊、社區服務等發展加快,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不斷提高。

    三是裝備製造業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依託重點工程,積極推進燃氣輪機、大型核電機組、新型船舶、鐵路動車組等重大裝備的研製和國産化。大型薄板熱連軋成套設備、60萬千瓦電站自控系統、大型電站空冷系統等重大技術裝備國産化取得突破,百萬噸乙烯裝備國産化依託工程開始啟動,五軸聯動數控機床、虛擬軸機床等一批國産高檔技術裝備逐步進入市場。裝備製造業總産值由2002年的3.4萬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9.6萬億元,利稅由2526億元增加到6724億元。

    四是能源交通等基礎産業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經過五年的努力,能源供給能力明顯增強,一度供求緊張的狀況明顯緩解。2007年,一次能源生産總量23.7億噸左右標準煤,比2002年增加9.3億噸,煤炭、原油、天然氣産量分別增長75.9%、12%和108%。電力裝機由2002年底的3.57億千瓦增加到7億千瓦以上,五年新增裝機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到2002年50多年的總和。交通運輸重大項目建設加快。五年全國鐵路營運里程增加6100公里,快速鐵路運輸系統全面啟動。“五縱七橫”國家公路網主骨架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網骨架初步形成。五年新增公路19.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萬公里。港口發展步入良性機制,建成百萬噸級以上泊位568個。2006年底民用航空航線里程達211.4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29%。新增電信用戶4.94億戶。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工程建成投産或開工建設。青藏鐵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車,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全面投産,南水北調工程進展順利,溪洛渡水電站、紅沿河核電站、京滬高速鐵路和千萬噸級煉油廠、百萬噸級乙烯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等。這些重大工程關係全局,對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將發揮重要作用。

    五是淘汰落後取得階段性成效。堅持把淘汰行業過剩落後産能作為推進産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出臺了水泥、電解鋁、電力、鋼鐵等13個行業的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依法關閉了一批小火電、小鋼鐵、小水泥、小煤礦。五年累計關閉小煤礦1.12萬處,關停小火電2157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産能4659萬噸、煉鋼産能3747萬噸,淘汰落後水泥産能8700萬噸。電解鋁行業自焙槽、鋼鐵行業平爐煉鋼已全部淘汰,水泥濕法窯大部分已停産或拆除,新型幹法水泥比重超過50%。

    六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積極推動鋼鐵、有色、煤炭、建材、汽車、紡織等行業兼併重組,支持煤電、煤電鋁企業聯營。2006年,汽車行業前十家企業的産值比重達到83.9%,比2002年提高2.4個百分點;鋼鐵行業年産500萬噸以上企業比重達52%,比2002年提高16個百分點;前十位玻璃企業生産集中度達50%,比2002年提高17個百分點。煤炭、建材、冶金等傳統行業形成了一批有帶動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2006年,工業企業集團擁有資産16萬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産的55.8%;實現利潤總額912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6.8%。

    七是不同所有制工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國有、集體工業比重下降,國有工業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行業仍佔重要主導地位。規模以上國有工業産值比重由2002年的21.5%下降到2006年的15%,集體工業比重由2002年的11.7%下降到2006的3.9%;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在石油天然氣開採、電力、石油加工及煉焦、煤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冶金等領域的比重分別為98.9%、90%、75.6%、66%、50.2%和43.1%,處於絕對控制地位。私營和港澳臺、外商投資工業比重大幅上升。2006年,私營和港澳臺、外商投資工業産值比重分別為21.2%和31.5%,比2002年分別上升9.5和2.2個百分點。

    八是不同區域工業全面較快發展。2006年,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銷售收入分別為21.3萬億元、21.2萬億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1.9倍;中部地區為4.4萬億元和4.3萬億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1.9倍和2倍;西部地區為3.5萬億元和3.48萬億元,分別增長1.9倍;東北三省為2.44萬億元和2.42萬億元,分別增長1.6倍和1.5倍。東中西部發展速度幾乎同步,協調性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