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身邊小變化折射社會大發展──基層代表回首5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題:身邊小變化折射社會大發展──基層代表回首5年

  新華社記者

  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各代表團今起陸續向大會報到。許多基層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或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故事,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5年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

  正如浙江奉化市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代表所言,近年來我們國家的發展方向指向切實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這是老百姓最高興、最舒心、最滿意的事情。

  “生態環保”這個曾經陌生的字眼,已深入人心

  (代表感受)浙江省溫州的普通農民代表陳飛在進京路上告訴記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我提著一新一舊兩隻菜籃子。舊籃子上刻著2002年11月8日,就是那一天,我到北京街頭贈送菜籃子,鼓勵人們放棄使用塑料袋,可這只菜籃子沒送出去。那時,連有的政府領導講話都沒有提到生態與環保的字眼,普通百姓更是陌生。這次,我帶來一個新籃子,想在兩會上宣傳環保時把它送出去。

  陳飛説,這次有把握把菜籃子送出去,有三點理由:一是1日我收看了財政部的工作彙報,聽到裏面講了許多環保話題,領導幹部講話再也少不了環保了;二是在杭州的菜市場上,我看到曾經消失了的菜籃子,正在重新被百姓提起;三是我們村頭的江中,大批塑料袋漂浮的污染場景再也見不到了。

  46歲的伊春市環衛工人王艷斌代表説:“都説我們是城市的美容師,對環境的質量變化很敏感。我5年間最大的感覺就是,城市煙囪越來越少,空氣越來越好,天越來越藍,從政府到社會上越來越注重生態環保了!”5年了,生態環保的字眼,已經在每個人心中打下深深的印記。

  (政府舉措)國家和整個社會對生態環境的逐漸重視,可以從一組組數字與一件件實事中折射出來。據有關部門兩會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到2007年12月27日,全國關停小火電機組1438萬千瓦,共計553臺;不能做到達標排放的500多家造紙企業停産整治,近400家造紙企業被責令限期完善治污設施。從節能減排的實施,到生態文明的提出,再到即將兌現“綠色奧運”的承諾,翻開這5年來的共和國歷史,處處閃耀著倡導科學發展、注重生態環保的和諧光輝。

  農村孩子圓了上學夢

  (代表感受)儘管當前還存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擇校痼疾久治不愈等種種教育不公平現象,但仍有不少基層代表認為近5年來,人們追求公平的教育的權利已不再是夢想。

  湖北省監利縣新溝鎮交通村八組村民朱建華代表給記者展示了一封當地一個差點失學的小學六年級學生王孝進寫的信,這個孩子用幼稚的字體寫道:“剛剛過完年,聽村裏的大人説,今後讀書不用交錢了。聽到這個消息後,我高興了一個晚上,我想我可以繼續讀書了。爸爸笑了,因為他不用為我的學費發愁了。老師説,我能繼續上學,都是黨和政府的關懷。”

  朱建華代表説:“如今農村開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使許多農家孩子圓了上學夢!”

  作為一名任教22年的教師,最寒心的是看到孩子失學。來自寧夏銀川唐徠回民中學的全國人大代表呂新萍告訴記者:“2005年,我資助了10個貧困女童上學。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自2006年起,國家開始逐步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我的心一下子就輕鬆下來了。”

  (政府舉措)今年春季開學,遼寧、湖南、廣東等省份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費,年內,其他省份也將陸續實現這個目標。繼去年春季開學全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免費後,今年我國將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

  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5年

  (代表感受)説起村裏的變化,來自山東省淄博周村區永安街道燈塔民族村的劉榮喜代表總結道:從農業到工業,從農民到居民。前半句指,作為一個耕地不足的城中村,走出了一條依靠村辦企業發展帶領農民致富的路子,村裏辦起了建築公司、服裝廠、海綿廠等企業;後半句則説得是,農民不再依靠土地,而成為城市居民,從企業拿工資,住上了統一供水供氣供電的樓房,不少人有了私家車。2007年,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遠遠超過了2003年的4000多元。

  吳廣林代表來自廣西最偏遠的鄉村西林縣馬蚌鄉魯維村,5年以前,這個村人均收入僅僅300元,村裏窮得連條土路都修不起。2003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村裏開始發展水産業,去年村裏人均收入達到6020元,村民們住進了寬敞的小樓。吳廣林代表感慨地説:“致富不忘共産黨,這5年,是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5年。”

  (政府舉措)近年來,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值得欣喜的是,在財政收入、GDP增長的同時,政府開始注重讓老百姓分享改革發展的實惠。近年來,各地通過扶持貧困地區發展、增加工資收入,設立最低工資收入標準等舉措,保證普通勞動者收入的增加;同時,政府還大力倡導增加居民的財産性收入。

  “民生保障網越來越寬廣”

  (代表感受)談起民生保障,河南中煙工業公司安陽捲煙廠卷包車間工人郭生民代表想起婆婆這幾年常説的一句話:“我的退休金等保障越來越多,再不用孩子們為我花錢買藥啦!”

  從河南到重慶打工的黑新雯代表説:“最大變化是看病和教育不像過去那麼難了。在河南老家的鄉親,種田有了農業補貼,看病有了合作醫療。我們這些城裏的農民工,也開始辦各類保險。今後老百姓能越活越省心。”

  (政府舉措)針對老百姓遇到的種種現實問題,政府致力於編織一張社會保障網,以期“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廉租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紛紛推開,覆蓋面越來越高。

  道德模範受到重視

  (代表感受)在農民武秀君代表的家鄉遼寧省本溪縣,她的名字已經成為誠實守信的“代名詞”。5年前,武秀君的丈夫在一場車禍中不幸遇難,她不但承受了失去愛人的巨大人間痛苦,還承接了丈夫留下的鉅額債務。

  武秀君説,人死了,賬不能死,她沒有逃避鉅額債務,而是隻身進城打工掙錢,在5年間還清了丈夫的所有債務。這位因堅守承諾而感動中國的普通農村婦女,親身經歷了以德治國、道德重建的巨大變化,她自己獲得“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政府舉措)從胡錦濤同志在2006年兩會上提出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到十七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這5年道德力量的回歸、道德的重建正在全社會深入人心,受到尊重。

  正如武秀君所説:“大家選我當人大代表,是看重我以誠為本,以德做人,咱不能辜負老百姓的期望!”(參與本文采寫:劉健、李亞彪、叢峰、李柯勇、杜宇、王婭妮、鄔煥慶、王優玲、葛素表、徐宜軍、劉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