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讓祖國山更綠水更清"代表熱議增強生態文明觀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讓我們的祖國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為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描繪了形象生動的藍圖,也在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中引發熱烈的討論。

    代表委員們認為,溫家寶總理的報告是展望,更是要求。必須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觀念,動員全體人民更加積極投身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從環境友好的家園得實惠

    10年前,面對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的漫漫黃沙,王文彪委員能做的只有嘆息。而今,他不僅靠著先進的環境科技讓光禿禿的沙地成為綠洲,還和一批牧民治沙致富。

    “跟環境真正友好了,沙漠也可以變害為利,我們也能過上好日子。”王文彪委員説。

    和王文彪的經歷類似,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後,全國人大代表辛喜玉在湖北家鄉的荒山上承包了500多畝經濟林,靠賺來的錢又辦起年産20萬隻雞的養雞場。

    “惡劣的環境也能種出‘金子’。”來自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的錢遠坤代表説,在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後,靠木材吃飯的神農架人有過怨氣和困惑。當地政府引導農民開展集採摘、住宿、旅遊為一體的“農家樂”,激活了旅遊、農業種植和林業保護三者結合的産業鏈。鄉親們都説,我們是從環境友好的家園裏得到了真實惠。

    來自雲南玉溪的李樹仙代表説,為了保護好當地的撫仙湖,鄰近的400多名村民自願整體搬遷到離湖500多米遠的地方居住,使湖水至今仍保持Ⅰ類水質,是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質最好的之一。

    向節能減排的機制要效益

    近幾年,開發一片資源、留下滿目瘡痍、群眾怨聲載道的情況,在西部一些礦産資源富集的省區十分嚴重。

    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煤炭、磷礦、鋁土礦産區,貴州省貴陽市一度成為全國3個最嚴重的酸雨污染城市之一,貫穿市區的南明河水系污染嚴重。

    “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經濟發展難以為繼。”來自貴州的鄉黨委書記陳萍代表説,“必須停止以資源開髮型帶動的經濟增長模式。”

    貴陽市提出“環境立市”的發展戰略,對南明河沿岸207家企業污水達標排放或依法關閉,將貴陽水泥廠等十多戶污染大戶遷出市區,400多戶企業進行了限期改造,全部實現煙塵達標排放。

    “現在貴陽的天變藍了,水變清了,市民的抱怨少了,企業的發展也步入良性軌道。”貴陽市在節能減排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陳萍代表説。

    一些基層代表在討論中認為,在經濟發展中完成節能減排的任務,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政府既要引導企業自覺實行節能減排,也要幫助企業從節能減排中要效益。實踐證明,通過政府的傾斜和引導政策,可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從節能減排的措施中嘗到甜頭,從被動地開展節能減排轉向積極、主動地想辦法保護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農林科學院副院長袁漢民認為,環境保護的主體是企業。目前我國環境凈化設備價格昂貴,運行成本高,缺少成熟、共性技術的推廣,制約了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

    他建議國家應推出落後産能退出補償機制,激發企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有關部門的激勵政策應相互配套,落實企業的稅收、信貸政策。

    向破壞環境的行為亮“利劍”

    “執法機關在環保工作中必須不斷加大查處力度,只有這樣,企業才不敢輕易亂排污了。”在基層從事環保工作的黃細花代表説。

    “目前企業排污違法成本過低,導致不少企業‘明停暗排’。”朱慧秋代表説,“建議設立環境污染稅,用經濟的杠桿約束污染行為。同時,加強環保部門的權威,消除地方保護的痼疾。當務之急應推進‘綠色信貸’——沒有通過環保審核關的企業不予貸款。”

    有的基層代表提出,要把節能減排作為公共財政優先支持的工作,中央財政預算支出要進一步增加,省、市、縣各級也應在預算中安排配套資金;要完善稅收支持政策,可參照高新技術産業政策,對節能減排産品生産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推動節能産品、節能技術産業迅速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嘉達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培訓中心技術工人林欣欣認為,不少農村還有亂扔垃圾的現象。國家還需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同時為農村建設集中處理垃圾的設施和機制。

    一些基層代表建議,政府要加強監管,要讓環保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剛性要求。對達不到環保要求的老企業堅決關閉、淘汰;嚴格對每個項目實行環保評估,達不到環保要求的決不引進、決不上馬。還要加強環保日常監測,及時查處違規排放和污染事件。

    “僅靠政府的監管還遠遠不夠。”全國政協委員王松説,“應讓全社會民眾參與到環保事業中來,為他們開闢監督建議的渠道。”

    他建議,環保部門應針對民眾環保認識的誤區和盲點,用簡單明了的方式開展環保科普活動。通過定期通報、立法聽證、社會調查等形式,提高居民參與的意識和積極性。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吳晶、劉佳婧、王聖志、徐揚、賈立君、張周來、王麗、許雪毅、伍曉陽、孫洪磊、岳德亮)

 
 
 相關鏈結
· 林業局談建設生態文明與災後重建
· 林業局談建設生態文明與林業災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