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無晴卻有晴”
——人大代表認為區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新亮色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新華社記者劉錚、張曉松、朱薇、于力)在東南沿海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增速明顯下滑之時,我國西部、中部和東北等區域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這種“道是無晴卻有晴”現象,引起一些全國人大代表的關注。他們認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在這次應對危機中充分發揮了作用,區域梯度發展將為“保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
“2008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速明顯高於東部。”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慶育説,重慶作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去年經濟增速為14.3%,增速在全國位次前移到第五。
“2008年東北三省經濟增速超過全國、珠三角、長三角的平均增速,這和以往大不相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瀋陽分行行長盛松成説,東北三省去年經濟增速均值達13.4%,而廣東為10.1%、上海為9.7%、浙江為10.1%、全國為9%。
“湖南工業今年開局好于去年同期。”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副省長于來山告訴記者,2008年湖南省GDP首次突破1萬億元,在全國排名前移兩位,位居第9,增速達12.8%,初現“彎道超車”之勢。
我國廣袤國土上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明顯發展梯度和鮮明區域經濟特徵,如今在“保增長”中發揮著得天獨厚的作用,為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供持續推動力和廣闊空間,更增強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國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2003年提出振興東北,2006年提出中部崛起。區域發展三大戰略的累積效應,客觀上形成了在沿海外向型經濟受到衝擊時,西部、中部和東北經濟依然快速發展,為‘保增長’貢獻更大力量的局面。”楊慶育代表分析。
西部大開發戰略對西部地區的投入,雖然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為主,但累積起來為西部經濟發展夯實了基礎,西部廣大農村成為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
當前,國家正在重慶推動統籌城鄉改革試點。楊慶育代表介紹,這項改革要從制度設計上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統籌城鄉一旦真正實現,將釋放出拉動經濟增長的巨大能量。此外,重慶的汽車、裝備製造、機械等主導産業國家都已出臺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展前景可期。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過度依賴外需和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問題,而東北地區的經濟結構顯現出優勢。”盛松成代表分析,東北是我國先進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具有雄厚的重化工業基礎和高素質的産業工人隊伍。
振興東北實施以來,激活了東北地區的工農業基礎和技術人才儲備,經濟增長進入了快車道。
全國人大代表、瀋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徐強對此深有感觸。他説,雖然沈鼓也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一些衝擊,部分産品訂單有所減少,但由於沈鼓産品技術含量高、國家各項建設急需,生産經營依然紅火,職工對企業發展非常有信心。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分析,沿海地區經濟模式和結構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要想轉變對外依賴度,是個艱難的過程。東北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産業工人文化,加快發展有著很大機遇。
當然,代表們在看到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都認為儘管這些地區經濟增量快,但存量較低,人均及各産業在全國佔比都不佔絕對優勢,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依然落後於東南沿海地區,需要在繼續加快發展的同時夯實薄弱環節。
“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梯度是世界少見的,這也正是我們發展的潛力和後勁。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信心。”盛松成代表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