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茆雷磊 李志暉 許雪毅)面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就兩岸攜手共克時艱各抒己見。他們認為,兩岸經濟應充分發揮互補作用,在人流、貨流已通的基礎上推動資金雙向流動,儘快簽定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並積極就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展開嘗試。
互補互惠——兩岸經濟合作潛力巨大
“出口比例高達68%的台灣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遭遇的主要問題是,過去最為倚重的歐美市場急劇萎縮,”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認為,“這種情況下,兩岸經濟能否發揮互補作用就格外重要。”
中國大陸目前已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且擁有無比巨大的內需市場,吳能遠認為,台灣應進一步重視大陸市場的開拓。“大陸方面在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公佈的10項惠臺措施,為臺商提供了這種契機。中央政府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旨在大力擴充內需,‘家電下鄉’等具體舉措也給台資企業創造了更多機會。”
“拯救大陸臺企就是幫助台灣,同時也就是幫助大陸,”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平市臺聯理事會副會長楷清海説,“讓台資企業長期生存、更好發展,將為大陸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在就業問題上,吳能遠説:“大陸已經開放台灣居民參加大陸司法考試,這將鼓勵更多台灣人才到大陸就業。”全國人大代表、福州市市長鄭松岩説:“現在臺胞到福州創業,當天來當天辦理,也為台灣解決就業問題拓展了一條新路,將會産生雙贏結果。”
鄭松岩認為,台灣高端技術多、研發能力強、服務業發達,大陸則在製造業方面有優勢。“兩岸攜手應對危機的總體思路應是推動新一輪産業垂直分工整合,發揮各自長項來打開內部和外部市場。”
陸資入島——台灣謀求未來發展的關鍵
“隨著兩岸實現‘三通’,兩岸的人流、貨流已通,但資金流還沒通,”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黃英豪説,“台灣吸引外資的效果並不理想,現在應逐步開放一些投資領域,讓大陸和港澳資本入島投資,這才是台灣謀求發展的關鍵。”
他認為,在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都致力於打破貿易壁壘的今天,台灣更不應囿于意識形態的束縛,而要勇敢地擁抱世界潮流。“兩岸之間目前難以結匯,新台幣與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還受到諸多限制,這些都需要改變。”
“兩岸應通過經貿合作減少對生産要素往來的人為障礙,鼓勵陸資進入台灣股市、房地産來提振島內經濟,這對兩岸都有深遠意義,但能否實行則取決於台灣方面是否能夠排除障礙。”吳能遠説。
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台灣代表團團長、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認為,在目前島內失業率不斷攀升的境況下,引進大陸企業入臺有助於台灣解決就業問題,“雖然島內現在有人對此持疑,但這是大勢所趨,相信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改善,早晚都將成為現實。”
簽定協議——為兩岸經濟合作開創新局
對於兩岸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多有議論。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吳能遠認為,雖然島內有不同聲音,但兩岸不朝這個方向努力就難以聯手抵禦金融危機,更遑論長遠共同發展。
他期待,兩岸今年能就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建立貨幣清算機制、達成投資保障協議、避免雙重課稅等進行商談並達成協定,“這將為兩岸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掃除障礙、奠定基礎”。
黃英豪認為,胡錦濤總書記去年底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提出的六點意見,彰顯了大陸方面對謀求兩岸共同發展的真心誠意,以及對臺政策的高度靈活性。“我堅信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將本著為兩岸民眾謀福祉的真誠願望,給兩岸經濟合作打開一片新的天空。”
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梁維特表示,簽定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將使雙方明確各自的需求和優勢所在,“有助於使兩岸區域經濟的整體功能發揮出來”。
試點嘗試——探索兩岸特色合作機制
圍繞“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這一目標,臺盟中央和全國臺聯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聯合呼籲構建“海峽經濟區”作為試點,率先在經濟區內進行兩岸政策協調、資源整合、産業對接等試驗。
“在台灣地區和海峽西岸地區,將兩岸的合作發展通盤考慮和規劃,探索一種契合兩岸現實、符合雙方需要的經濟合作機制,這就是構建‘海峽經濟區’的目的所在。”臺盟界別全國政協委員張華軍告訴記者。
為此,臺盟中央和全國臺聯建議,兩岸要協商做好“海峽經濟區”發展的長遠規劃,加強區內重大項目建設並在區內試行更加寬鬆靈活的兩岸經濟整合政策,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海峽經濟區”産業發展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