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朱立毅、雷敏)“農民工子女本就在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公共教育經費補助範圍內,可當他們離開原籍時,相應的教育經費卻沒有隨之流轉。”全國人大代表、翔宇教育集團董事長王玉芬提出了“好政策”落實中的尷尬。
從事民辦教育十餘年,面對農民工子女求學的種種障礙,王玉芬心急如焚。她説,雖然國家在2003年就已確立了解決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但政策落實與實際情況還有很大距離,許多孩子面對著政策頒布多年後的“冷現實”。
“現在緊要的不是制定政策,而是落實好政策,要認真檢查和督促各級政府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家的好政策。”作為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王玉芬代表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她説,在經費問題上,由於農民工子女離開原籍時,國家補助的公共教育經費沒有隨之流轉,而流入地政府也沒有將其教育經費納入預算,因此接收學校很難拿到對應的補助。
她建議,嘗試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子女公共教育經費流轉制度。“當農民工子女離開流出地時,其相應的教育經費可參照社保資金的方式流轉,以減輕流入地財政和學校的負擔。”
此外,她還建議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接受農民工子女較多的流入地政府給予財政轉移支付,多渠道減輕流入地政府的財政負擔。
在制度層面,王玉芬代表建議,針對流動人口大量增加的現實,為流入地城市教育擴容,同時,還要逐步變“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義務教育機制為常住地人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流入地政府要把常住人口納入城市公共服務範圍,突破戶籍限制,試點開放城市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以後的升學制度,建立保障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長效教育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