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王宇、劉錚、鄭曉奕、陳玉明)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十一五”規劃圓滿收官,“十二五”征程已經開啟。站在輝煌起點上的中國,正迎來新的使命,展開新的藍圖。
新的時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在於發展,前提在於穩定,核心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動力來自於不斷順應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連日來,圍繞這一事關全體人民福祉的議題,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凝成共識。
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解決百姓利益訴求的根本路徑。”兩會上,代表委員對此有高度共識。
“我對這一點感受很深,近年來,我們國家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能戰勝自然災害,能在貧困地區民生投入上不斷加力,靠的就是發展。”來自雲南的普米族全國政協委員熊勝祥説。
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成果奠定的堅實物質基礎,使中國社會從溫飽步入小康。
放眼未來,中國社會將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帶動13億人實現這一偉大飛躍的,還是靠發展。
一組民生數據凸顯出加快發展實現人民現實利益的迫切性——
目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有近千萬,每年新增勞動力有上千萬,還有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都需要就業崗位——讓廣大人民群眾勞有所得,根本靠發展。
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597萬,城市還有2347萬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消除貧困,最根本的是靠發展。
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特別是一些農村和邊遠地區經濟社會面貌還很落後——縮小差距的根本辦法還是加快發展特別是農村和落後地區的發展。
“歷史、現實和未來啟示我們,解決前進道路上的任何困難和問題,都要靠發展。唯有發展,百姓利益才能得到實現和保證。”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財經學院黨委書記艾洪德説。
“發展經濟就如同把蛋糕做大。只有蛋糕變大了變厚了,百姓才有可能分得更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説。
能不能更好地解決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住房難,要看發展。
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還是看發展。
不斷順應百姓的民生期待,歸根結底要靠持續不懈的發展。
代表委員們指出,這也是為什麼“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把“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列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七大“主要目標”之首。
“中國正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邁進,社會結構由溫飽型向發展型過渡,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不能有任何鬆勁情緒和懈怠思想。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更要通過加快發展來闖關爬坡。”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程惠芳強調。
堅持把穩定作為“第一責任”
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一致認為,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好百姓利益的根本保障。離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與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人民群眾的利益就無從談起,人民幸福就是一句空話。
“國內外的一切歷史及現實經驗告訴我們,穩定是福、動亂是禍。今天的安定和諧大好局面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全國政協委員丁廣治説。
“改革開放30多年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段時間,也是社會環境最穩定的一段時間。社會穩定與人民幸福直接相關。”觀看完“復興之路”大型展覽後,來自全總界別的韓修國委員説。
從審查審議討論,到議案提案建議,“幸福”成為今年兩會的一個關鍵詞。網民紛紛將其稱為今年兩會“最振奮人心也是最令人憧憬的詞彙”。關於“幸福”的定義,代表委員從不同角度進行注解。
“現在人們都在談論幸福。幸福感的第一要義應該是安全感。只有國家富強、社會穩定,老百姓對自己的生活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幸福感可言。”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質監局總工程師程靜説。
代表委員們注意到,從“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到政府工作報告,都特別強調了社會管理創新問題,以此作為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手段。這讓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深有感觸:實踐證明,改革發展穩定是三位一體,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離開穩定,不僅改革發展無法推進,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所以,代表委員中的地方行政長官深感維護穩定作為“第一責任”的分量之重。
“和諧穩定是人民利益之所在,維護和諧穩定就是保護人民利益。穩定是我們走向更美好生活的基礎。”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説。
堅持把民生放在首要位置
今年兩會上,財政部、衛生部等多部門相繼召開記者會,所展示的民生安排“大手筆”讓人印象深刻。
“今年要開工建設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改造的棚戶區是1000萬套,改造農村危房是150萬戶。”
“2011年政府對新農合的補助將從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
代表委員普遍認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這是今後5年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思路,為我們進一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從這個角度,閻維文委員也對“幸福”進行了闡釋:“幸福的指數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幸福的要求也不一樣,但我想這個時候提出來的幸福,就是讓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報告裏常説的一句話,就是讓所有人共享開放成果。”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從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既是中等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的重要階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已達到4000美元。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等與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既成為一些社會矛盾的根源,又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代表委員們普遍指出,這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回避的重大問題。
“相對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有短缺,使得社會急需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出現了不足。”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代表説。
“我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國富優先的經濟發展特徵,分配製度、財稅制度的設計都有利於國家財富的積累,百姓往往有收入增長不能與發展同步的感覺。”中國(海南)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委員表示,今後將更加重視民生,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唯有這樣,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代表委員們注意到,“堅持民生優先”的發展思路已經明確。通過“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戰略部署已經制定。
這次提交兩會審查討論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涉及民生的內容佔據了大量篇幅。無論是提出“努力實現兩個同步”的要求,還是出臺十大具體措施的“改善民生行動計劃”,都充分彰顯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發展理念和戰略思維。“‘十一五’以來國家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在增進人民健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娘毛先認為,新起點上有新期待,隨著規劃中各項民生舉措特別是醫改舉措的落實,人民生活必將更加幸福。
“發展數字的變化是政績,百姓幸福感的提升更是政績。”全國人大代表王國生認為,黨和政府對“十二五”的謀劃和部署,加大了民生指標的考核比重,必將使全體人民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把人民期待作為發展動力
據一項網絡搜索調查,在關於今年全國兩會的“十大網絡熱詞”中,“十二五”規劃居於首位。網上輿論認為,網民和公眾對於作為國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藍圖的高度關注,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未來的新期待。
實際,從人民群眾的發展要求中獲取動力,在順應人民新期待的過程中開拓發展新空間——正是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表達的一項重要共識。
劉光磊代表把不斷縮小貧富、城鄉、區域“三大差距”作為在新的水平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他指出,“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既是化解當前存在的社會矛盾的最有效方法,本身也是一個促進發展的過程。”
臺盟中央委員、天津建設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張肇毅代表説,人民群眾對宜居城市環境的新期待,就是我們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的重要動力。在不斷為人民群眾創造健康舒適生存空間的過程,“綠色建築”的步伐就會加快。
代表委員們指出,把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作為推進發展和深入改革的突破口,這一思路在未來五年國家發展規劃和今年政府工作部署中都表現的十分明顯。
徐景龍代表説,針對上學、看病、就業這“老三難”,政府強調推進公共服務改革、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余的娜代表説,針對“房價上漲過快”,不僅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還建立健全“考核問責制”——這些都是回應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具體措施。
“‘十二五’不是一個時期,而是一個時代。可以預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得到更好的實現、維護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