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 史競男、胡浩)在一些網站發起的兩會熱點問題調查中,“大力整頓食品安全”高居前列。近年來,食品行業安全警報頻發,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病死豬肉……人們直呼“傷不起!”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如何替老百姓打好這場“保胃戰”,在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間引發熱議。
形勢嚴峻必須“重拳出擊”
食品安全事故屢禁不止,原因何在?代表委員普遍反映,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細化、完善以及違法成本過低,是導致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
“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規體系建設有待加強,現行法律法規在可操作性層面仍需完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副局長葛志榮這樣認為。
增加違法成本、提高法律威懾力,在代表委員們中間也有很高的呼聲。“在目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下,必須重拳出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蔡威建議,應當設立違法禁業條款,通過嚴懲重罰的方式有力打擊食品犯罪和違法企業,真正樹立起法律的威嚴。“違法企業要被罰到傾家蕩産,一旦違法就不能被允許二次進入這一行業。”蔡威説。
食品安全要從“頭”管起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但是不解決食品原料來源的安全性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深有感觸。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由於食品生産經營鏈條長、涉及面廣,影響和制約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因此治理起來確實不易。《食品安全法》已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無縫監管”的食品安全監管理念,但是從近3年的實施情況看,我國在食品原材料生産和供應等源頭方面的監管仍屬薄弱環節。
“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強食品源頭的安全控制和保障體系的建設。”宗慶後代表認為,一方面要嚴格治理環境污染問題,避免污染轉移至食品原料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要控制各類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和飼料添加劑生産過程的能力建設和監管控制。“食品源頭管好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效果也將事半功倍。”
從“源頭”治理,還需要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聯手合作。而“多頭分段管理”正是另一飽受詬病的問題所在。我國食品監管涉及食藥、農業、衛生、質檢、工商等多個部門,在實踐中多頭執法、職權交叉重復現象嚴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和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衛生廳廳長焦紅等表示,必須解決“多龍治水”的問題,對監管部門“做減法”,做到全程全面監管,確保各監管環節無縫銜接。
企業不能缺少“道德的血液”
去年全國“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在回答網友提問時,告誡企業家身上應流淌著“道德的血液”。這一點引發了代表委員們的共鳴。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介紹説:“國外有商會組織能夠對企業進行自律性監管,比政府直接管理更為有效。我們可以借鑒國外行業自律組織的經驗,加強企業自律和誠信建設。”
來自重慶的全國人大代表、企業家王曉琳提到了兩個“必須”:政府監管和企業自律必須要相結合,食品生産經營者必須要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她建議,在食品行業大力培育誠信文化,教育企業家不能為了追逐利潤而喪失社會責任。
“消費者需要更加安全、更加營養、更加健康的食品,企業要加強自律,因為漠視食品安全的企業遲早是要被市場淘汰的。”宗慶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