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上海、湖北、江西等人大代表熱議公民道德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楊依軍、劉劼、孫奕)為什麼生活富裕了,人情卻冷漠了?跌倒的老人為什麼沒有人攙扶?“地溝油”“瘦肉精”為什麼屢禁不止?公民道德建設應當怎樣進行?在上海、湖北、江西等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熱議。

    道德問題頻現 應如何看待?

    過去一年,一系列與道德缺失有關的事件頻頻映入人們的眼簾——從藥家鑫的無情8刀到小悅悅的悲慘遭遇,從“地溝油”的屢禁不止到“毒牛奶”的捲土重來。人們不禁要問:我們社會的道德怎麼了?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秦紹德認為,社會轉型時期道德領域的種種問題事出有因,公眾應理性看待。

    他分析説,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市場上通行的交換法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取向。此外,隨著中國社會更加開放,多元的價值體系逐漸代替了單一的價值取向,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道德問題。

    其實,在公眾為敗德行為憤懣、對道德亂象不滿的同時,不少感人的道德榜樣也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當代雷鋒”郭明義、“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阿婆”陳賢妹等,都讓人們溫暖、感動。

    代表們認為,社會公眾面對道德亂象時的義憤、面對好人好事時的感動,説明社會道德的主流是向善的。

    秦紹德認為,隨著全社會都來重視道德建設,社會道德水平會呈現螺旋式上升的態勢。

    公民道德教育應如何開展?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教授彭富春長期關注公民道德建設。他説,道德問題的出現與公民教育的缺失有關。

    “公民教育,就是教會公民做人的規矩和道理,教給公民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彭富春説,道德層面的良心與倫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建議,政府、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公民教育的開展,大、中、小學根據各自特點開展不同層次的公民教育課程。

    秦紹德説,公民道德教育應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從學前教育階段到大學教育階段,道德教育應一以貫之、相互銜接。“要讓每一個公民從出生開始就能接受比較系統的道德教育。”他説。

    秦紹德認為,在開展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幼兒園和小學主要是開展行為養成教育,包括尊老愛幼、禮貌謙讓、遵守秩序等等。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廖進球説,大學是青年形成世界觀最重要的時期。現在資訊發達,年輕人什麼都知道,但是成熟得晚,對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比較懵懂,缺乏責任感。為此,要開展以德為先的教育,老師要給學生做出榜樣,“做學問,首先要做人。”

    秦紹德説,對公民的道德教育不能採取簡單的説教的方式,那樣人們也很難聽得進去。“道德教育應當是潛移默化的,滲透在文化作品、精神産品和公共空間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成功。”

    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相輔相成

    代表們認為,改善社會道德狀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既要加強教育,又要加強制度和法律層面的建設。

    彭富春認為,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不少道德問題不僅關乎道德,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制度和法律的缺失。為此,不僅要對個人有道德要求,還要有相應的制度設計。

    他説,道德的人的産生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個人有良心,二是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三是政府承擔相應責任,以最大程度縮減敗德行為發生的空間。

    秦紹德説,道德建設要靠制度和法律來“幫忙”。從提倡到違法犯罪之間的空間很大,很多不道德的行為並不違法。因此,道德建設的基礎應當是公民道德教育。

    他舉例説,在穿越斑馬線時,車輛應當禮讓行人,這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但如果沒有通過教育形成良好的習慣,沒有一個良好的風氣,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變成法律問題。

    秦紹德認為,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規範,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相輔相成。“法制是強制手段,而道德則是心靈的力量。”他説。

 
 
 相關鏈結
· 人民銀行承辦人大議案建議政協提案工作成效顯著
· 姜異康主持山東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預備會議
· 張寶順看望出席安徽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代表
· 上海區縣、鄉鎮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工作已順利完成
· 徐守盛在湖南省人大六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 北京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閉幕 劉淇發表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