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兩會代表委員聚焦三大湖泊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問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6日專電(新華社記者 于文靜、吳雨、孫奕)

    近年來,太湖“喊臟”,鄱陽湖連年“喊渴”,青海湖生態脆弱的報道時常出現。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去年我國開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今年將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保護江河源、濕地、湖泊等重要生態功能區。

    目前,三大湖的生態狀況究竟如何,如何協調好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係,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湖湖碧波,成為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關注的“綠色”話題。

    太湖:先污染後治理代價沉重

    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內經濟高度發達,人口密集,周邊工業點污染及農業面源污染、大量生活污水及垃圾造成了太湖水嚴重污染。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引起全國關注。

    近年來,國家和相關省份對治理太湖採取了措施。2008年,國務院批准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江蘇、浙江各安排五項新建工程,分別投資250億元。結合水利部對全國中小河流的綜合治理,江、浙兩省又安排了有利於太湖水環境改善的建設項目。

    “當前,太湖水環境的治理滯後於流域經濟高速增長,邊治理邊污染的現象依然存在,以至於水質惡化程度不能儘快得到有效遏制,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環境權益。”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教授級高工卜漱和指出,污染物排放量遠超水環境容量,工業産業結構和佈局不合理、工業點源治理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嚴重滯後,環湖凈水廠工藝落後,有關法規不完善、執法不嚴等是主因。

    一些代表和委員認為,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是一項複雜、長期的艱巨任務。太湖污染的治理難度較大,先污染後治理代價沉重。需要國家支持、相關省市通力合作。要切實落實“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嚴禁沿湖及主要支流周邊各級政府以招商引資等為名讓重污染企業落戶,要嚴肅監督檢查並加大違法處理力度。

    鄱陽湖:保持一湖清水需多措並舉

    曾經煙波浩渺的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近年來頻頻遭受乾涸的危機。

    “最近這十年來,鄱陽湖枯水期提前了將近一個月,水位也比正常低,對整個湖的生態造成了影響。”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廳廳長孫曉山説,

    卜漱和認為,鄱陽湖水量減少的原因是入湖水系和長江幹流天然徑流量減少、湖區入江水道採砂造成河床下降以及長江中、上遊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蓄水影響。

    為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2008年,江西提出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省水利廳提出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2009年,國務院批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卜漱和等代表委員們認為,今後應加強採砂管理、執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減少入湖污染負荷、加強流域大型水庫工程的統一調度,恢復調整江湖關係,減緩長江上遊大型水庫蓄水影響等一系列應對以上鄱陽湖水問題的措施。同時,儘快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作用最為顯著,工程主要任務為生態環境保護、灌溉、城鄉供水、航運及血防等,並具有枯期為下游補水的潛力。

    青海湖:蓄水增湖不能鬆懈

    “青海湖一年到頭都是藍天白雲,是你見過就很難忘記的。”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嚴金海説。

    青海湖也曾經歷過“喊渴”的年代。數據顯示,從上世紀50年代末至2004年末,青海湖水位共下降3.7米左右,平均每年下降7厘米多。由此帶來的湖水鹽度加深讓裸鯉等魚類不堪其“鹹”,數目一度下降明顯。

    青海湖面積自2005年以來進入了增長期,而且已經連續6年呈遞增態勢。2005年至2009年底,青海湖水位已上漲70厘米。專家們認為,降水偏多是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資料顯示,2004年到2011年,環青海湖地區平均降水量為431.3毫米,比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增加了13%。

    未來青海湖是否能保持水位上升?不少代表表示出擔心。“所以,下一步還得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繼續增加退耕還草、均衡草原牲畜承載量,讓青海湖永遠碧波盪漾,造福百姓和後代。”嚴金海説。

 
 
 相關鏈結
· 我國2012年將加快推進建立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
· 推進“八項工程”:綠色江蘇生態文明的不懈追求
· 福建省:生態大省“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
· 山東將建生物量和森林生態功能效益監測計量體系
· 新一輪十年綠化廣東啟動 生態景觀林帶建設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