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 樊曦、齊中熙)“這幾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連續提到農業,今年也提到了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問題。但發展現代的規模化、立體化農業,既要講規模也要講成本。”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召開前夕,全國政協農業界、經濟界的幾位委員來到北京上莊鎮上莊村北京華夏九州農業科技研究院,調研規模化、立體化農業示範點。全國政協委員蘇國萃發表了上述看法。
“搞這個難度非常大,溫度、濕度、病菌,哪一點控制不好都不行,因此還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林金星説。
在上莊村的一個院落,一個新型的農業生産示範基地展現在記者面前。屋頂、陽臺和院中間都搭建了近兩層樓高的玻璃房,裏面分層疊落十幾層臺面,有農民正在翻砂、倒土,準備種植新一茬作物。
院落內還有專門收集廢物、廢水的裝置,産生的廢水、廢物通過循環、凈化和特殊處理,可以轉化為農作物生長的營養液,並利用産生的熱能,供院落自身的取暖和部分供電。
“像搞這樣一個5400平方米的‘現代農業種植工廠’,每天可産20噸蔬菜,使用2噸種子,可以帶動1200畝的籽種農業生産。”華夏九州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孫以川向委員們介紹。
蘇國萃問:“這種模式的確代表未來大農業的發展方向,希望能儘快實現。但如果大規模推廣還有哪些問題?成本能不能讓農民承受?”
“説到成本效應,關係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個理念沒有問題,但一些地方的農業大棚生産,成本都回收不來,並不是太成功。”林金星委員也表示擔心。
孫以川説,這個新型的農家院和傳統的不一樣,整個農作物的生産,以及廢水、廢物的循環利用,形成一個鏈條,類似工廠車間化的生産。至於成本,一個陽光房也就是‘生産車間’要四五十萬元,可以多個農戶聯合。
在仔細查看了院裏的種植、廢物廢水收集和循環裝置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業大學激光工程研究院院長左鐵釧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整個農業的發展,不只是土地的循環集約利用,還包括水、光的充分利用。但在循環經濟的過程裏,整個生産鏈是耗能還是節能?比如雖然節約了土地,是否增加了其他的能耗?
“不僅如此,像營養液的循環生産、農産品的過程控制等,還有很多安全方面的工作要做,也需要有先進的儀器用來檢測。”左鐵釧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