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北京團代表在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建議,國家儘快制定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統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結構、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健全利益決策和協調機制。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生態治理問題,應儘快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李士祥代表説,世界城市發展史表明,城市群不僅已經代表國家成為參與全球競爭的綜合單元,而且也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載體。在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中,京津冀佔據重要位置,打造首都經濟圈就是促進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三省市發展缺乏完善的協調機制和企業跨地區轉移的利益共享機制。在功能定位、産業鏈條、資源整合、空間佈局、人口分佈等方面不統籌、不協調、不互補。發展階段的較大差異導致北京向周邊地區的産業轉移很困難。
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生態治理問題,李士祥表示,區域污染輸送問題成為華北地區大氣治理面臨的共同問題。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25%左右來源於區域輸送。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區域輸送可能達到40%左右。解決大氣污染問題迫切需要區域聯防聯控。在水資源方面,去年北京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193.3立方米,解決北京水資源緊張問題除了自身嚴格水資源管理外,還需要建立跨區域的水資源保護機制和生態利益補償機制。
來自市科委的閆傲霜代表在發言中對區域環境聯防聯控機製作了更為明確的闡述。她説,奧運期間,在國家統一指揮和周邊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區域聯防聯控的機制,應借鑒奧運成功的經驗,成立由國務院主管領導牽頭,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相關省級政府參加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區域聯防聯控長效機制,研究制定環首都經濟圈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整體規劃,著力控制大區域內的燃煤、燃油和機動車總量,整體調整大區域的産業結構,大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加強空氣質量的預警會商、重污染日應急聯動。
她還建議由國家環保部、科技部等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共同聯合指導北京市制定“首都藍天行動計劃”,用十年的時間,使北京市大氣污染排放總量再下降30%左右。對此,在大氣污染的監測、預警、防控全過程中可加強技術創新和新技術的應用,實現在緊急狀況下全方位監控,在可能出現嚴重污染情況下實現預報預警。在常規手段作用有限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空間遙感技術等先進技術進行預警預報。
據了解,空間遙感技術是一種根據電磁波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並最後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綜合技術。(記者 吳迪 王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