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王敏 呂曉宇)兩會期間,“霧霾”背後的能源消費引起了許多代表的關注。他們認為,我國能源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要還藍天白雲,還需“綠色利用”煤炭資源。
我國煤炭資源主要分佈在北部和西北部,而煤炭需求主要在東部和南方。遠距離輸煤不僅形成運輸矛盾,而且加大了輸入地的環境壓力。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發改委主任王賦認為,煤炭利用既要算經濟賬,還要算生態賬。要改變目前的弊端,就要在煤炭主産區建立大型煤炭綜合利用基地,提高煤炭就地轉化率,利用特高壓輸電技術,實現“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
國家電網數據顯示,輸煤的投資、運行總成本高於特高壓輸電。到2020年,如果“三西”(山西、陜西、內蒙古西部)地區輸煤輸電比例由目前的20:1優化到4:1,可減少向中東部輸煤5.5億噸,二氧化硫減排62萬噸,每年減少環境損失80億元。
提高煤炭綜合利用基地的清潔利用技術,以循環經濟模式把採煤、發電所産生的廢棄物就地集中治理,也是“綠色用煤”的重要內容。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潞安煤礦集團董事長李晉平説,僅山西堆存的矸石、低熱值煤達10億噸,而且每年新增1億噸,但目前的利用量僅2000萬噸。加大煤炭就地轉化率,可最大限度地對煤矸石、低熱值煤、劣質高硫煤集中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減少污染排放。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同煤礦集團董事長張有喜説,在大同煤礦集團塔山循環經濟園區,原煤從井下到發電上網只需1小時,煤炭伴生資源和廢棄物實現了全循環利用。如果把煤運輸到南方電廠,每年僅運費和煤矸石治理費用就需6.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