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新華社兩會述評:讓夢想照進現實—中國夢兩會視角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讓夢想照進現實——“中國夢”兩會視角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兩會,再一次凝聚起人們的共識。

    説創新、話改革,議民生、論精神——2013年兩會,折射出中國發展的新走向。

    經濟強國夢:“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穩中求進,開拓創新,紮實開局。”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創新驅動戰略”引人注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創新是一個國家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中華民族只有依靠創新才能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目標,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創新驅動發展,對科技界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中央領導、從兩會上的一系列新表述,人們解讀著當下中國的新方位:

    ——發展目標: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發展階段:經濟已由較長時期的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

    ——發展路徑: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發展動力: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

    ……

    正是基於這一系列新判斷,一個新要求擺在了面前——更加自覺地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大創新驅動力度上來,不斷為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創新是最活躍的要素,帶來更低成本、更高質量、更大節約、更少排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經濟強國是實現“中國夢”的必備條件。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是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今後五年、十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們要為此付出艱辛努力。

    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50萬億元,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正視現實,人們不得不承認差距:很多核心技術中國還很缺乏,經濟大而不強。

    “科技強國家才強。當前我國人才上有了一定規模,但超前佈局還不夠。我們應該在涉及未來的重點科技領域超前部署、大膽探索,這是涉及發展後勁的大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原黨組副書記齊讓説。

    “我今年的提案就是建議為科技人員設立科技節,時間是每年的3月18日,建議每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也放在這一天,促進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尊重科技、崇尚知識的氛圍。”他説。

    改革夢:“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

    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之源、關鍵一招。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議: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改革,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國人大代表劉德輝説,黨的十八大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已多次向中國和世界表明推進改革的決心。這是改革開放35年來,又一個令人振奮的“改革關鍵時刻”。

    “利益固化是改革路上的‘攔路虎’。”全國政協委員、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院長伍中信直言不諱:長期以來,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局部形成了不良利益格局,並且逐漸形成利益固化的趨勢。如果任由這種利益格局不斷固化,就會使改革失去活力,社會發展失去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馬譽峰尖銳地指出,一些污染落後産能淘汰不了,其實是企業、官員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在拖後腿;一些行政審批項目“邊減邊增”,是有的部門自身利益在作怪。改革者需要以“刮骨療毒”的決心和毅力,大膽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

    深化改革開放是一篇大文章,與勇氣同等重要的是智慧。代表委員認為,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今天改革的目標、路徑、方式均已不同。推進改革固然需要大刀闊斧,但浮躁、莽撞、冒失、急功近利不可取,需要的是統籌週詳的改革智慧。

    在新的起點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全國人大代表辜勝阻説,“農民進城,如果只是簡單換個戶口本,而土地制度、公共服務體制、財稅體制、保障房和住房制度等方面改革跟不上,他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同時還會加劇大城市惡性膨脹。”

    “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已經無法應對新挑戰。”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表示,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産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強大的合力。

    深化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

    兩會上,行政體制改革尤其是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成為改革最大的關注點。代表委員們注意到,從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報告都強調,要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傳遞出鮮明信號——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攻堅戰大幕剛剛拉開,好戲還在後頭。

    民生幸福夢:“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實現“中國夢”有賴於每個人的努力,“中國夢”歸根結底要體現到每個人的幸福生活上。

    當前,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領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霧霾天氣又將環境改善這一課題突出地擺在人們面前。

    千頭萬緒,如何破題?

    “民生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阿壩州州長吳澤剛説,“首先要讓困難群眾生活有基本保障。改革開放大幅度提升群眾生活水平。但是,在城鎮尚有1200多萬戶居民生活在棚戶區,在農村有近1億農民需要扶貧。”

    吳澤剛代表説:“在經濟轉型、增速減緩、物價上漲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分量更重,他們應該成為民生保障的重點。”

    “民生要辦的事情多,重點也要突出。群眾就業、看病、上學、住房等領域存在問題比較多,應該是投入重點。”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熊梅説。

    熊梅代表指出,收入分配問題也是一大民生問題。要建立居民收入正常增長機制,使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

    改善民生,重要的是將中央的政策落到實處。“實實在在的工作,會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熊梅代表説,兜裏是否鼓了,道路是否通了,環境是否美了,這些身邊點滴,對群眾最重要,他們感受最真切,來不得半點虛假。

    轉變工作作風,才能真正深入群眾聽民聲,解民憂。全國人大代表曹可凡説,黨的各級幹部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把轉變工作作風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結合起來,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步往前推,解決各種民生難題,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文化強國夢:“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

    民族復興,不僅是經濟復興,也包括文化復興、精神復興。

    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成為與會代表委員的共同呼聲。

    ——激發社會正能量,首先必須弘揚正確的價值觀。

    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院士説,價值決定你一輩子想幹什麼、要什麼、做什麼。現在社會上一些人比較浮躁就是價值觀出了問題。今後撐起“中國夢”的就是今天的80後、90後,要教育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學會價值分析及分析方法、價值判斷的標準。

    “如果説夢想有魂,十八大報告提出的24字價值觀,就是這個魂,有了這個魂,全社會就能在價值認同上找到最大公約數,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上凝聚起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他説。

    ——激發社會正能量,必須弘揚正確的精神理念,形成實現“中國夢”的最大共識。

    “人要有一種精神,國家也要有一種精神。”多年的創業經歷,使全國政協委員、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對精神的巨大能量有著深刻的認識,“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中走出去,我們靠的就是實力,是精神。”

    他建議除了大力弘揚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外,還要弘揚職業精神、專業精神、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學習精神和服務精神,“企業員工要有這些精神,民族也要有這些精神,才能贏得世界的尊敬,讓‘中國夢’真正夢想成真。”

    ——激發社會正能量,必須充分發揮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樣作用。

    “不能讓英雄流血再流淚。”王執禮委員建議大力弘揚道德模範的精神和事跡,培育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道德文化環境,“讓我們的社會涌現出更多的雷鋒、郭明義、羅陽,以堅定的信念、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展現中華民族的蓬勃生氣、浩然正氣。”(記者趙承、李斌、李柯勇、李宣良、顧瑞珍、何雨欣、樊曦)

 
 
 相關鏈結
· 草根群體的“中國夢”——來自基層的民生見聞
· “中國夢”召喚我們揚帆奮進——2013年新年獻詞
· 成就夢想 唯有實幹——各地幹群熱議“中國夢”
· 全國近10萬少先隊員參加"我的中國夢"徵集活動
· 中國夢想——托起民族復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