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三位農村代表心中的“小康夢”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記者呂曉宇、王敏、李鵬翔)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在廣袤的農村,農民眼中的小康是什麼樣子?三位農村代表向記者講述了心中的“小康夢”。
“愚公支書”:一條路一座橋
“以前村民去幾裏遠的鄉鎮,要沿著百年古鹽道攀爬幾個小時,每年都有人翻落山谷。”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説起村裏以往的交通狀況,感慨不已。
店子坪村地處山區,村民年均收入2600元。為了村民出行不再提心吊膽,王光國帶領群眾歷時6年,硬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天路”,被稱為“愚公支書”。
談起“小康夢”,王光國首先想到的是一條路一座橋,“山路只能行人,要有一條水泥路,小車就能開進村。要能架一座橋,20分鐘就能上國道。”
此外,他希望村裏有所幼兒園,小伢們能像城裏孩子們一樣唸書。“我還夢想村民們能住上寬敞的小洋樓,手裏有餘錢花,家裏再裝臺電腦、接個網線,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啦!”
這兩年,武陵山搞試驗區建設和扶貧連片開發,強農惠農政策更多了。“我想搶抓機遇,用三年時間,把村裏的農特産賣出去,村民收入達到人均6000元以上就比較理想了。”王光國説。
要實現這個“夢”,王光國覺得除了解決交通問題,集體經濟還要壯大。他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我們有信心,像鑿‘天路’一樣走出一條小康路。”
大寨“鐵姑娘”:奔小康要先解決問題
“全中國8億農民,如果把城市和農村比作經濟建設的兩條腿,那麼農村就是一條短腿。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告訴記者。
上世紀六十年代全國“學大寨”時,不到20歲的郭鳳蓮被稱為“鐵姑娘”,她像男人們一樣抗災造地。大寨從“七溝八梁一面坡”變成高産穩産的“海綿田”,逐漸解決了溫飽。50年過去了,大寨風雨起落,逐步實現由農轉工,富了起來。
“我的‘小康夢’是房子人均四五十平方米,村容整齊,道路平坦,能喝上自來水,能用上家用電器……最重要的是有集體企業。”她一口氣給記者數了這麼多。
“目前,大寨人均年收入1.7萬元,村民住上了新房,通了水電,用上了煤層氣。幼兒園、小學初中一應俱全。”她説。
“但農村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比如,大寨周邊村比較落後,孩子教育都成問題,附近村民在大寨租了房子供孩子上學。農村教育怎麼搞?還有,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地荒了,糧食誰來種?農村生態誰來建設?空巢老人怎麼辦?農田水利年久失修,村村通水泥路缺乏管理養護……”提起農村的問題和差距,郭鳳蓮快言快語。
郭鳳蓮告訴記者,全面建成小康的難點不僅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而且農村發展也不平衡。建設小康要解決城鄉之間先富後富的問題,也要解決農村先富後富的矛盾。
皇城村“掌門人”:要趕超美國農民
“我們村農民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5萬元。但我的小康夢是要趕超美國農民的小康。”全國人大代表、山西陽城縣皇城村黨總支書記張家勝説。
皇城村是一個1000多人的山區農村。過去吃飯靠天,“半月無雨苗枯黃,一場大雨全衝光”,“青年跑光、土地撂荒、老人心慌、幹部難當”。
後來,皇城村靠開發煤礦漸漸富了起來,但沒有躺在“煤堆”上享清福,而是把地下産業轉向地上創業,先後發展了旅遊、餐飲、釀酒等服務行業。現在又向房地産、生物制藥、新能源節能環保電池、物流等産業邁進。依靠三次轉型“創業”,皇城村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村民在企業裏都有股份,“家裏有土地、外面有生意”。
張家勝介紹,現在皇城村的二産和三産比例各佔一半,深圳、北京都有産業,仍有較大的發展後勁。“皇城村還要加快向高端製造業、服務業轉型,必須全面提高人的素質,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農村要實現現代化,離不開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張家勝告訴記者,為了建設好“四化”,皇城村下大力氣提升人口素質。村裏的孩子上大學、研究生,包括出國留學都免費。“不管他們讀完書回不回皇城村來,都是我們為建設小康社會出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