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是牢牢立足於我國發展實踐、基本國情的科學結論。
這是從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結論。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我國又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産力”,“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是當前最大的政治”。他還指出,“發展是硬道理”,“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正是由於堅持了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緊緊依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興旺發達,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過去五年,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産總值從266萬億元增加到519萬億元,躍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財政收入從51萬億元增加到117萬億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8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8%、99%;糧食産量實現“九連增”;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成就,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入列;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後恢復重建重大勝利,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證明,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抓住發展不放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建立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經濟不發展,什麼事情都辦不成。如果沒有發展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我們就不會有駕馭複雜局面、抵禦各種風險的實力,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實現富國強軍都無從談起。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是實踐的昭示,也是歷史的結論。
這是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現狀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和國際競爭不斷深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領域改革相對滯後,一些關係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突出,公共服務水平依然較低。總起來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這樣的歷史階段,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要靠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要靠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掌握國際鬥爭主動權要靠發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要靠發展。只有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把握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把握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關鍵。這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正確選擇。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圍繞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十八大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構成了新的戰略佈局。把佈局化為現實的關鍵,首先就在於堅定不移地牢牢把握髮展這個硬道理,力爭把我國社會生産力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推進到歷史新高度。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但這個發展不再是對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的單純追求,而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能不能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