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從上海市民政局獲悉,該市今年將在社區推行“社區居民綜合幫扶計劃”,通過個案幫扶、項目幫扶及特定幫扶等手段為現有社會保險和有關政策覆蓋不到,或者享受一定保障後生活仍有困難的群眾提供帶有托底性質的必要幫助。楊浦、閘北、黃浦、青浦等四個區正先行試點這一計劃。
目前,上海市已形成以生活、醫療、教育、住房為主要內容,政府救濟和社會幫困相結合的社會救助體系,使“最後一道安全防線”更為堅固有力。去年,共有53.19萬人(包括城鎮低保、協保、農村低保及五保戶)享受政府生活救濟。家住楊浦區平涼街道的邱先生一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邱先生與妻子雙雙下崗在家,女兒在9歲那年患了淋巴瘤,休學在家,一家人失去直接經濟來源,生活陷入窘困。根據邱先生一家的狀況,相關部門經過審核通過了他的低保申請,確保了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
上海市還形成了城鄉一體的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去年下半年,上海市第10次提高全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原每人每月30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32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原每人每年2340元調整為每人每年2560元。此次調整是近年來調整幅度最大的一次,城鎮低保標準調幅為6.7%;農村低保標準調幅達9.4%。今年,上海市將進一步完善低保標準與物價等相關指標相聯絡的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制定與家庭規模、結構相對應的救助標準,把救助安全網編制得更牢固。
困難群體生活狀況、困難程度各有不同,有些家庭由於家人患大病重病或子女就學,以致醫藥費用及子女教育費用過大,影響基本生活,面對這些“個性化”的幫困需求,上海市通過細分救助對象類別,擴大單項救助政策的種類與覆蓋面。家住浦東新區的顧女士患有尿毒症,沒有工作,與老母親相依為命,每月的醫療費用對她無疑是巨大壓力。街道救助所將相關的醫療救助政策告知顧女士,並根據她的情況,對她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的醫療費,按照25%比例給予適當救助,一定程度緩解了她的困難。據介紹,去年本市有6.28萬人次享受到醫療救助。今年本市將加大“分類施保”的救助力度,加強各項保障政策之間的有機銜接,不斷拓展醫療、教育、住房等單項救助政策的覆蓋範圍。
政府部門還通過購買服務,動員社會力量加入社會救助網。目前,上海市有10萬困難群體每月享受糧油幫困卡,可以到指定的917家糧油幫困點領取20斤米、1斤油、1斤糖。這些掛牌糧油幫困點一般都設在全市各社區的便利店。天目西路街道居民王振華告訴記者,離他家不遠的良友便利店就是指定的糧油幫困點,每個月他都會拿著“綠卡”(糧油幫困卡的俗稱)前往“購物”,“這種幫困點就近、方便,對我們來説實惠又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