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王立彬)國土資源部首份《中國礦産資源報告(2011)》顯示,目前我國礦産資源總體查明率平均為36%,鐵、石油、天然氣等待查明礦産資源潛力巨大,許多礦種勘探尚處於早期階段。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3日在此間説,作為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向社會公眾公開發佈的第一份全面反映我國礦産資源儲量、勘查、開發、市場等綜合信息的報告,《中國礦産資源報告(2011)》全面反映了我國“十一五”期間礦産資源的綜合信息,主要包括我國礦産資源的基本特點、主要礦産儲量狀況,礦産勘查開發利用,礦産品市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礦産資源管理、政策要點、地質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等內容。
報告顯示,通過1999年開始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新發現大批礦産地,鐵、銅、鉀鹽等國家緊缺礦産資源實現找礦重大突破,逐步形成藏中千萬噸級銅礦、新疆羅布泊億噸級鉀鹽礦和阿吾拉勒十億噸級鐵礦等一批新的資源接續基地。開展全國礦産資源潛力評價、儲量利用現狀調查和礦業權實地核查等專項調查工作,為掌握資源狀況、制定礦産資源戰略和政策奠定了紮實基礎。基本完成煤、鈾、鐵、銅、鋁、鉛、鋅、鎢、銻、稀土、金、鉀、磷等13類重要礦産潛力評價。我國礦産資源總體查明率平均為36%,其中鐵、鋁土礦查明率分別為27%和19%,待查明礦産資源潛力巨大。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表明,中國石油地質探明率為26%,勘探處於中期階段;天然氣探明率為15%,勘探處於早期階段。
張洪濤説,“十一五”期間,全國地質勘察投入3708億元,新發現礦産地2839處,多數重要礦産查明資源儲量有新的增長。石油、天然氣、煤、鐵、銅、鋁、鉛、鋅和金等重要礦産勘查取得重大進展。發現或評價塔河和華慶等7個億噸級油田,蘇裏格和塔中I號等10個千億立方米級氣田,新疆準東煤田奇臺縣大井-將軍廟礦區等3個百億噸級煤田,遼寧本溪大臺溝等2個十億噸級鐵礦和西藏驅龍等2個千萬噸級銅礦。危機礦山專項使230個礦山平均延長開採年限15年,穩定礦山職工60萬餘人,一大批老礦山重新煥發生機。
張洪濤説,目前我國已成為礦産品生産和消費大國,煤炭、鋼、十種有色金屬、水泥等産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自2006年到2010年,我國煤炭産量從25.3億噸增至32.4億噸,增長28%;原油從1.85億噸增至2.03億噸,增長10%;天然氣從586億立方米增至968億立方米,增長65%;鐵礦石從5.9億噸增至10.7億噸,增長82%;粗鋼從4.2億噸增至6.3億噸,增長50%;十種有色金屬從1917萬噸增至3093萬噸,增長61%。中國優勢礦産資源開發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09年,我國稀土以佔世界36%的儲量支撐了全球97%的産量,銻以佔世界38%的儲量支撐了全球88%的産量,鎢以佔世界60%的儲量支撐了全球81%的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