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談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6月28日   來源:水利部網站

研討會會場

 

第五單元會議主席臺

 

翟浩輝作主旨演講

  6月25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5——建設節約型社會國際研討會”繼續在北京進行。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明祖主持今天下午主題為“節水”的第五單元會議。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受汪恕誠部長委託,以《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 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並回答了部分代表的提問。水利部矯勇副部長也出席了本次會議。世界銀行能源和水資源局局長傑穆·賽伊爾(Jamal Saghir)在會上演講。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論壇主要邀請國內外著名企業家、專家學者、國際組織代表和中國政府官員一起討論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以促進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在中外企業家、學者和政府官員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對話和交流的機制與渠道。本次“建設節約型社會國際研討會”為期兩天,中外代表150余人參加會議。

  附:翟浩輝副部長演講全文實錄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今天很高興就“建設節約型社會”與各位專家、學者交流,下面我談三點意見:

  一、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中國乾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將近400億立方米。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座。2000年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了大範圍的持續乾旱,許多城市供水頻頻告急。南方很多地區也因乾旱遭受缺水的困擾。由於缺水,造成許多地區大量擠佔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荒漠化、沙化面積在不斷擴大,一些地區地下水超採嚴重,乾旱缺水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

  與此同時,中國長期存在著用水效率低、用水浪費嚴重的現象,節水潛力很大。2004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406立方米,全國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0.45,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為62%,與國際上用水先進水平存在差距。隨著用水量的增加,不斷增長的廢污水的排放對水資源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用水的浪費和嚴重的水污染進一步加重了中國缺水問題。

  據預測,未來中國用水總量將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而進一步增加。用水高峰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這個時候全國用水總量估計在7000億—8000億立方米。

  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乾旱缺水的問題。為解決水資源時間分佈不均修建了大量的水壩用於雨水儲備。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必須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這是保障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建設節水型社會主要是通過對社會管理制度的變革,進行制度建設

  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本質特徵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為理論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建立起自律式發展的節水模式,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對生産關係的變革,核心是制度建設。主要思路和做法:

  第一,制定流域和區域的水資源規劃,明晰初始用水權。流域用水權分配是區域用水權分配的依據。在制定流域水資源規劃時,要把用水權分配作為重要的內容,確定各區域的用水權指標。在各流域或區域分配初始用水權時,要注意保證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需求,注意協調好上下游、左右岸的關係,協調好經濟發達地區和相對落後地區、城市和農村、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係,注意保留一部分用水權指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儲備。

  第二,確定水資源宏觀控制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水資源宏觀控制指標,用來明確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乃至各單位、各企業、各灌區的水資源使用權指標。水資源的微觀定額指標,用來規定社會的每一項工作或産品的具體用水量指標。通過控制用水指標的方式,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達到節水的目的。

  第三,綜合採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經濟措施和科技措施,來保證用水控制指標的實現。建設節水型社會,要調整經濟和産業結構,建立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建設水資源配置和節水工程,建立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水利工程體系;要十分注意經濟手段的運用,實行“超用加價、轉讓有償”的制度。

  第四,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的有償轉讓。通過用水權的市場交易,引導水資源向節水、高效領域進行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五,要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水是物質生産的最重要的資源,水資源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表現在:建設節水型社會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政策、資金的支持;根據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確定經濟結構的調整意見,提出合理的初始用水權分配方案;制定科學的水價形成機制和公平的水市場交易規則;要保障公民,特別是貧困群體基本生活用水的權利和用水的安全;保障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等等。建設節水型社會要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要廣泛推廣成立用水戶協會,參與水權、水量的分配、管理、監督和水價的制定。

  第六,無論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還是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都需要建設節水型社會。

  三、中國建設節水型社會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節水型社會建設,把它作為節約保護資源基本國策的一項重要舉措,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首先,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改善了用水管理,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目前,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在中國開始得到推行。在黃河、黑河等河流實行了取水總量控制。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用水定額管理制度,實行計劃用水。強化了對建設項目取水、用水的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審批,從源頭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深化水價改革,完善了水價的形成機制和管理手段,城市供水初步實行了由福利型向商品型的轉變。全國農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2億畝,農田灌溉用水量每畝從1993年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430立方米,農業灌溉水利用率10年來提高了10%左右。城市年節水量達到38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1998年55%提高到2002年62%。

  其次,以甘肅張掖為代表的節水型社會試點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張掖市已經從“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産、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流轉、城鄉一體”的節水型社會建設運行機制和體制,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和推廣各項節水技術,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減了用水量,實現了當地經濟增長和促進下游生態修復的雙贏。同時,全國近百個市、縣,針對各自的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了節水型社會建設探索。寧夏和內蒙古等一些地方在水權轉讓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促進了水資源在行業間的優化配置。

  應該看到,中國建設節水型社會才剛剛起步,以後的道路還很漫長,困難很多,難度很大,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不單純是水資源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場涉及全社會用水制度和管水制度的根本變革。要建立和完善有關制度,形成自律式發展的節水模式,需要極大的改革勇氣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合。同時,要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工程體系和科技保障體系,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用水方式和用水習慣,形成全社會自覺節水的良好風尚,更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思路正確,善於創新,勇於開拓,大膽實踐,中國就一定能夠建成節水型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安全的水資源保障。我的發言就到這裡。(記者 鞏勁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