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農村舊貌換新顏 海南五年創建文明生態村53000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海口2月24日電(記者卜雲彤)海南省以“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已經過五年多實踐。到2005年底,全省累計投入資金5.3億元,建成文明生態村53000多個,佔全省自然村總數的22.8%。海南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要把文明生態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綜合創建載體,力爭“十一五”期間文明生態村達到全省自然村的一半以上。

  文明生態村大大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的面貌。文明生態村建設,一開始就堅持從海南農村的實際出發,選擇了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臟亂差問題作為突破口。從突擊清除歷史遺留的陳年垃圾,建垃圾箱、沼氣池,到硬化道路,植樹種草,這一系列措施改變了往日農村臟亂差的狀況。記者近日在海口市演豐鎮、文昌市美柳村、瓊海市文屯村等文明生態村看到,這些村莊農民的人居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道通暢、綠樹環繞、環境整潔、清風撲面。目前許多文明生態村已經成為農家樂的旅遊景點,據不完全統計,自創建文明生態村以來,先後有來自美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國內北京、黑龍江、廣東、廣西等省區市的900多個參觀旅遊團隊、6萬多名遊客參觀了文明生態村。

  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核心是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省各市縣、各鄉村結合實際,把創建活動與調整種養結構、發展庭院經濟、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緊密結合起來,創造出很多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新招術、新門道。特別是充分利用海南光熱條件優越,沼氣産氣率高的優勢,推廣建設了16萬多個新型豬圈、廁所、燃氣灶“三聯通”沼氣池,既凈化了環境,節約了能源,保護了植被,又有力帶動了畜牧業,産出了大量的有機肥,促進了無公害農業的發展,正在形成一條適應海南特點、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的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許多農民利用房前屋後空地大種椰子、檳榔、胡椒、荔枝、龍眼、芒果等熱帶經濟作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模式,如臨高縣松梅村“沼氣+養豬+經濟作物”的小庭院大産業模式、瓊海市邊溝村“文明生態村+科技村”模式、白沙黎族自治縣發展橡膠、藤竹、南藥、茶葉等山區特色經濟的“文明生態村+專業村”模式等等。

  文明生態村建設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一些農民不衛生、不文明的生活習慣,增強了農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特別是在創建活動中,海南各部門各市縣整合力量,組織理論下鄉、科技下鄉、文藝下鄉、衛生下鄉,加強了對廣大農民的教育培訓;積極建設農村宣傳文化設施,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教育、普法教育,開展“告別陋習,珍愛家園,保護家園”“無毒村”“計劃生育先進村”“五好家庭”“美在農家”等創建活動,改變了農民的一些落後習俗,提高了科學文化素質。在廣大農民群眾中,遵紀守法的、講求科學的、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越來越多了,吸毒的、賭博的、打架鬥毆的以及搞封建迷信的越來越少了。在文明生態村中,安居樂業、安定祥和的氛圍越來越濃了。

  在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中,各級幹部特別是廣大農村基層幹部深入農村,耐心細緻地做好宣傳動員和思想政治工作,幫助群眾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各項創建工作,帶頭捐款捐物,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走家串戶,組織農民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千方百計為農民尋找致富門路,推廣實用技術,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時時處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共産黨員的先進性。廣大農民群眾也從創建文明生態村帶來的新變化中,親身感受到黨員幹部是真心實意為他們辦實事、解難題的,增強了對黨和政府、對黨員幹部的信任。通過文明生態村建設,黨員幹部受到了教育,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增長了才幹,提高了威信,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完)

 
 
 相關鏈結
· 海南省以文明生態村為有效載體推進新農村建設
· 海南省以文明生態村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