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三夏”生産高峰的到來,各種病蟲害也進入高發期,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吸漿蟲都是制約我國小麥生産的重要生物災害,最近在山東省鄒城市,部分小麥染上了腥黑穗病,捻開的麥粒裏面變成了黑色粉末,現在各地正在加強植保措施,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
6月3日記者從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了解到,為確保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農業部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國家財政初步安排了5000萬元應急防治補助經費,各級財政也累計籌措資金近4000萬元。四川、陜西、湖北、河南等小麥條銹病常發省狠抓早期發病和局部流行的應急防治,如河南省採取獎勵的方式,鼓勵農民監測和報告發病情況,對最先發現發病的前50個農民,每人獎勵100元,並無償提供防治藥劑,同時組織專業防治隊,配備先進施藥器械,對發現的發病中心和局部流行區,立即進行噴藥防治,有的還組織開展飛機防治。據悉,目前治理小麥條銹病的辦法,一是菌原地綜合治理,如調整種植結構,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藥劑拌種等;二是流行區應急防控,做到早發現、早防治,控制其擴散流行。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王守聰介紹説,在小麥條銹病防治區,如果防治不力,小麥産量損失一般在20%以上,因此農業部非常重視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各級部門採取措施加大了對病蟲害的防控力度。現在減少産量控制在3%以下,為夏糧豐收提供了保證。
據悉,因為措施得力,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吸漿蟲的危害損失被控制在最低水平,危害面積也比預期減少近5000萬畝次,全國直接挽回小麥産量50億公斤,實現了夏糧防災減損的總體目標。(農民日報 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