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貴州省委省政府做出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的決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12日   來源:貴州日報

中共貴州省委 貴州省人民政府
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決定
(2006年7月6日)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中發[2006]4號),組織實施《貴州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社會,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特作如下決定。

    一、實施《科技規劃綱要》,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1、實施《科技規劃綱要》是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戰略舉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技競爭成為國家和地區間競爭的焦點,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是後發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五”以來,我省大力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對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我省科學技術總體水平與全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弱、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不活、優秀人才匱乏等,嚴重制約了我省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今後15年,是全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按照中央關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立足貴州省情,我省組織制定了《科技規劃綱要》。綱要對我省未來15年科學和技術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與部署,是新時期指導我省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重要文件。各級黨委、政府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制定實施《科技規劃綱要》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實施《科技規劃綱要》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切實把《科技規劃綱要》的實施作為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抓緊抓好。

    2、舉全省之力建設創新型社會。這是全面落實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我省經濟社會面向新世紀的重大戰略抉擇。舉全省之力建設創新型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戰略思想,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科技先導,依靠科技進步,把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必須把促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作為我省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必須在注重原始創新的基礎上,把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我省科技創新的重要模式,加強合作交流,發揮後發優勢,努力在經濟和科技的一些重點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走出具有貴州特色的創新道路;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科技進步的根本動力,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不斷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3、新時期我省科學技術發展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未來15年,我省科學技術發展要貫徹“合作創新、加強轉化、重點突破、引領跨越”的方針。合作創新就是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有效整合和利用科技資源,加快提升全省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強轉化就是將科技發展的戰略重心放在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上,加強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支撐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重點突破就是從我省實際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係全局發展的重點技術領域進行攻關,力爭實現突破;引領跨越就是依靠科技的優先發展,支撐和引領産業技術進步,提高社會科技進步水平,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根據這一指導方針,我省科技工作必須堅持以下原則:突出政府目標,堅持市場導向;加強成果轉化,推動經濟發展;圍繞重點領域,實現技術跨越;加強開放合作,提高創新能力,創新體制機制,體現以人為本。

    4、新時期我省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10年,初步建立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公眾的科學素質有所提高,科技人才隊伍得到較快發展;科技投入明顯增長,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1.2%;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與共享機制基本形成;産學研合作機制初步形成,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高新技術産業快速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率、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率和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0%,科技綜合實力在西部地區位次有所提升。到2020年,構建起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2%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科技綜合實力爭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二、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努力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突破

    5、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生産力水平和促進農業增産增效,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堅持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重點在農作物新品種、畜禽水産品品種的選育及配套技術的集成研發與推廣應用上取得突破,進一步加強有機、優質、無公害農業産業化組裝技術研究,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結合,大力加強農業先進適用技術、高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集成創新,提高農業綜合生産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農産品知名品牌。以糧食、油料、脫毒薯、烤煙等優質豐産工程為載體,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推廣,到“十一五”末使我省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40%以上。

    6、緊緊圍繞建設特色經濟體系,努力提高重點産業及骨幹企業整體技術水平。集中力量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産品和重大工藝的創新和技術改造,提高優勢産業、優強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加強煤炭資源與環境協調開採、煤炭清潔利用、煤及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特別是煤化工等技術的研發,加快發變電與送變電先進技術的引進使用及集成,促進能源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磷、煤、植物等精細化工産品生産及應用技術開發,推動材料産業的快速發展。加強對名煙、名酒重大工藝創新的科技攻關,提高其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加強特色生態農林産品和特色食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術研發,為培育新的支柱産業提供有效技術支撐。以形成一批具有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的名牌産品為核心,培育發展一批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突破的“百億元企業”、“百億元産業”。依靠科技創新提升旅遊、文化、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規模和水平。

    7、緊緊把握科技發展方向,有重點地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産業。加強鋁、鈦、鎂、硅等的高純材料和合金材料、無機超微細材料、複合材料的製備與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快發展新材料産業;加強信息技術的集成與應用,提升信息産業發展水平;加強裝備製造業中的基礎零部件和成套設備裝備設計製造中的關鍵技術研發,提高全省裝備製造業競爭能力;開展民族藥産品的重大工藝創新及新藥研發,推動全省中藥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新材料産業基地、電子信息産業基地、以航空航天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中藥現代化産業基地。充分發揮我省國防科技工業的優勢,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軍工高新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移,加快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十一五”期間,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左右,重點培育50家年産值超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優勢領域初步形成若干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較強發展能力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

    8、緊緊圍繞實施生態立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環境、資源領域的科技進步。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水源及土壤污染、外來有害生物防治、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及應用推廣。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節能降耗技術的集成研發與應用,建立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優勢礦産資源及水資源的勘探與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生物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技術的研發,促進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及有效利用。組織實施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綜合處置技術等重大科技專項,著力攻克環境污染整治和資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關鍵共性技術,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把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

    9、緊緊圍繞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大力推進社會發展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圍繞人口健康、公共衛生及安全、藥品食品安全,在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治及流行性傳染病、重大動物疫病等預警與控制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藥品食品安全監測技術體系,提高藥品與食品安全水平。圍繞重大自然災害防治、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提升預防和應對洪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生産安全等突發事件的技術水平,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圍繞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實施科技強警,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創建平安貴州。

    10、緊緊圍繞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組織開展科技專項行動。立足省情和發展需求,把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放在優先位置,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實施好《科技規劃綱要》所確定的11個重點領域的18個重大專項。實施重大專項,要與實施《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相銜接,經過論證,成熟一個啟動一個,並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分步進行,滾動實施。對重大專項的實施,要發揮好政府投入的引導性作用,圍繞重點,整合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集中攻關,實現重點突破,攻克一批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産權,提升重點産業的技術水平,提高重點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11、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明確創新體系各要素的定位和作用,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發揮政府在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圍繞項目組織、資源配置、成果轉化、利益分配等重要環節,制定科學的制度,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以科技仲介服務機構為紐帶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臺,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富有活力、開放競爭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12、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鼓勵大中型企業加快研究開發機構建設和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建立技術中心。重視和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在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中的生力軍作用。加強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良好條件。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鼓勵和支持企業間建立企業技術聯盟,採取聯合出資、共同委託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究開發。

    13、充分發揮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骨幹和引領作用。加強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公益性科研機構技術創新和服務水平,支持轉制科研機構建立産業公共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不斷提高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和服務能力。中央在黔科研機構和省屬科研機構要發揮人才、技術集中的優勢,突出加強與産業技術密切相關的集成技術研究,對重大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大力開發市場急需的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加速成果轉化。重點支持有條件的科研機構發展成為面向行業的創新中心。

    14、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科技創新中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推進高等院校合理佈局,優化教學資源,支持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等有條件的高等院校發展成為教學研究型大學。有針對性地加強高等院校重點學科、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建設,構建一批能夠為我省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提供創新知識和技術支撐的學科群。發揮高等院校在人才集聚、知識傳播和技術服務方面的優勢,促進科學知識、科技成果的傳播和擴散。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科技創新培養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各級各類人才。

    15、充分發揮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紐帶作用。加快科技諮詢、技術服務等科技仲介機構建設,建立技術、人才、信息交流平臺與技術産權交易平臺,構建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仲介服務體系。引導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範化方向發展。加強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與創新,理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體制,探索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大院等農技推廣新模式,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促進各類先進適用技術在農村推廣應用。

    16、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聯動機制,促進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貴陽等中心城市要充分發揮科技資源相對集中的優勢,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全省自主創新的主要策源地、聚集地和輻射中心。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和“星火富民”工程,支持縣(市、區)加強科技發展能力和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加快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建設,提高管理層次。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的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服務功能,使高新技術産業園區成為人才聚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

    17、加快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臺。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公共科技科普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科研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以資源共享為目標,通過政策調控和資金引導,打破部門、地區封鎖和單位所有制界線,整合科技資金、設備、人才、機構等各類創新資源,推動科研基地和科研設施的聯合共建。以“數字貴州”為載體,促進科技文獻、數據和大型科學儀器等的共享共用,提高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調整、建設一批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以及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科技環境平臺等。建立和完善國家和省科研基地、科研基礎設施向企業及社會開放共享的機制,把面向企業和社會提供服務作為其運行績效的重要考核指標,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鼓勵、支持市(州、地)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條件共享平臺。

    18、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全面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改善人才結構,不斷發展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圍繞科技發展重點領域,依託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加快培養、引進、凝聚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在實踐中鍛鍊、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形成一批創新團隊;面向基層需求,培養、集聚一大批從事科學普及、成果推廣轉化的基層科技工作者;採取多種方式,吸引和引進一批國內外科技人員到貴州創新創業。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強碩士、博士授予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站建設。與國內外高校、研發機構建立人才培養網絡,加強現有人才的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充分發揮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評價辦法,建立有利於團隊建設、成果轉化、自主知識産權創造的政策導向,促使中青年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通過分配、産權、社會價值激勵等多種方式,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自主創新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19、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形成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創新機制。加快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改革,鼓勵和支持其在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中發揮骨幹作用。繼續推進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穩定從事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增強其面向經濟、面向市場的服務能力和意識。完善政策措施,解決好科研機構改革轉制的遺留問題,推進科研院所産權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整合科研院所技術資源,組建應用技術研究院。深化科研機構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科技人事管理體制,精簡科研機構後勤人員,充實急需的高素質人才,提高一線科研人員比重。大力推進産學研結合,鼓勵和支持企業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建立研究開發機構、産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

    20、加快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努力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切實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把重點放在研究發展戰略、制定發展規劃、創造保障條件、優化政策環境、提高服務水平上。各級政府要強化公共科技服務職能,各級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統攬科技工作全局的責任。打破部門條塊分割、管理分散的格局,建立分工明確、權責統一、協調聯動的科技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績效優先、競爭擇優、協同發展的資源分配機制,促進科技資源向創新能力強、效率高的創新團隊聚集。建立競爭機制,支持和鼓勵我省有條件的各類機構平等參與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

    21、充分發揮專利制度保證作用,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大力推進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完善知識産權管理制度,開展行業和企業的專利戰略研究,加快知識産權的創造。積極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加快技術標準的制定,形成一批具有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的技術標準。切實加強知識産權保護,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犯知識産權的行為,重視自主知識産權的應用和保護,維護知識産權權利人的權益。

    22、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依託資源優勢,創新合作機制,吸引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學和科技人員參與我省的重大關鍵技術攻關,承接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加快提升我省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引進著名大學、有實力的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等在我省設立科研分支機構或與有關單位聯合建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基地。針對我省産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在高起點引進一批先進技術和設備基礎上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

    五、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激勵科技創新

    23、全面落實國家配套政策,制定、完善激勵創新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國務院已經頒發了《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切實把國家促進創新創業的財稅、金融、政府採購等各項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按照有利於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有利於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有利於人才聚集和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有利於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有利於科技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激勵創新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切實加以落實,並隨國家政策調整不斷充實和完善。

    24、努力形成科技創新良性投入機制。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保證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提高全省財政科技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例。2006年省級財政科技投入實現大幅度增長,省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在2005年8700萬元基礎上增加5000萬元,以此為基數,以後每年以上年為基數遞增20%左右,確保“十一五”期末,省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佔財政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達到2%以上;市(州、地)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佔財政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達到以1%以上,省會城市達到3%以上;縣(市、區、特區)級達到0.5%以上,經濟強縣和科技進步先進縣達到1%以上。加大科普經費投入,“十一五”期末全省人均科普經費達到0.15元。強化企業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和社會的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使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加強對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以及科技基礎條件和科學技術普及的支持。整合科技研發、技術創新、産業發展等各項省級財政性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適應科學研究規律和科技工作特點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的規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為科技創新特別是高技術産業發展搭建融資平臺。

    25、依靠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動科技進步。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法律法規,切實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法制意識。加強地方科技法規的立法調研和立法工作,研究制定《貴州省科技進步條例》、《貴州省人才資源開發條例》、《貴州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條例》,修訂和完善《貴州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貴州省技術市場管理條例》等法規,把科技進步與創新納入法制化軌道。

    六、動員全社會力量,確保《科技規劃綱要》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26、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黨政一把手抓第一生産力的要求,切實把科技工作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努力為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省委、省政府建立科技創新領導小組,負責對全省科技創新的領導、協調和監督。各地各部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協調機構,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配合協作。完善科技副職的配備辦法,選好配強科技行政管理部門領導班子,加強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幹部隊伍建設。

    27、建立有效保障“誰去落實”、“怎樣落實”的責任機制。完善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成效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重要內容,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依據。把重大專項實施作為一個重要抓手,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支持,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專項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作為推動基層科技工作的主要內容,加快建設一批科技進步示範縣。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制定貫徹《決定》的意見和具體實施辦法,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確保《科技規劃綱要》及配套政策中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8、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加強輿論宣傳,大力宣傳加快科技進步的重大戰略意義,宣傳各行各業堅持科技創新的典型經驗,宣傳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大力發展創新文化,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培育創新意識,營造創新環境。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會各界開展各種類型的創新活動,面向基層,廣泛深入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提高全民科技意識及科學素質。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為建設創新型社會提供理論指導。

    建設創新型社會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紮實工作,認真實施好《科技規劃綱要》,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社會而努力奮鬥。

 
 
 相關鏈結
· 貴州思南縣制定措施探索"村校結合"發展遠程教育
· 貴州省政府下發通知建立外貿進出口聯席會議制度
· 貴州9月1日起試行新調整的勞動能力鑒定收費標準
· 貴州省擴大海洛因成癮者社區藥物治療試點工作
· 重慶四川貴州等地遇旱災 各方採取措施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