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外交部組織外國駐華記者赴貴州採訪新農村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22日   來源:外交部網站

    貴州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是以喀斯特地貌聞名的內陸山區省份,自古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説法,經濟相對落後。貴州大部分農村地處山區,耕地稀少,再加上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更是滯後。如何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民儘快脫貧致富,是貴州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課題。

    9月15日至18日,在外交部新聞司和貴州省外辦的組織下,來自美國、俄羅斯、白俄羅斯、日本、新加坡和秘魯等國的16名外國記者對貴州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情況進行了採訪。

    貴州雖不是少數民族自治區,但卻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18個少數民族世居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7.8%。該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被譽為“世界苗族和侗族文化遺産保留核心地”。外國記者們此次採訪的就是位於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市三棵樹鎮的南花村。南花村是貴州典型的苗族村寨,全村共有181戶,811人,都是苗族,一直固守著傳統的生活習俗和穿戴,但這卻幫助保留了苗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風俗和原生態的民族文化。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南花村人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因地制宜,借助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確定了發展鄉村民俗旅遊的新思路,南花村的寨門被打開了。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南花村村民逐漸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沿著貴陽到凱里的高速公路,穿過數不清的崇山峻嶺和橫跨山間的大橋,行車約三個小時,記者們來到南花村村口。山腳下清澈見底的巴拉河潺潺流過,半山腰綠樹叢中的一座座苗家吊腳樓已然映入眼簾。熱情好客的村民早已恭候在此,在歡快的蘆笙伴奏聲中,幾位身著錦繡盛裝、頭戴銀冠的苗家少女在寨門口手捧攔路酒,笑迎八方賓客。記者們習慣性地迅速掏出“長槍短炮”,從不同角度搶拍苗家姑娘向客人敬酒的精彩鏡頭。陪同的外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傳統的苗寨風俗,攔路酒多的有12道,在南花村的旅遊項目中精簡到了3道,來訪賓客只須略作表示即可通行。

    沿著彎彎曲曲的石板路,欣賞著錯落有致的吊腳樓,記者們來到了寨子的後山。這裡就是村民節日聚會的蘆笙場,只見一根高大的圖騰柱矗立中央,周圍專門搭建可供遊客休息賞景的風雨亭。苗族人向來能歌善舞,村民們當下為客人表演了傳統的苗族歌舞,記者們無暇坐下來欣賞動人的苗族飛歌、蘆笙舞和熱鬧的苗家節日慶祝儀式,一個個都忙著用照相機和攝像機趕緊將美麗的畫面和影像記錄下來。出售苗族特色旅遊紀念品的攤主們亦上山來參加表演,她們很放心地留下攤子離去,任遊客翻看,並無旁人照看,著實讓人感嘆這裡民風淳樸。陪同的村幹部説,現在不少青壯年勞力都在外打工,村裏將留下來的婦女和老人組織起來,為遊客進行表演,參加表演的村民按其參與程度都可以分到一定報酬。旅遊旺季時,收入也能相應增加。

    午飯過後,記者們參觀了村裏的遠程教育教室。在這裡,村民們可以學到家禽、牲畜、水産養殖,果樹栽培和農牧産品加工等農業實用技能。村支書和村長向記者介紹了南花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遠程教育實施情況,並回答了提問。村支書介紹説,當地政府近年來投入了3百多萬元,改善了南花村的交通、自來水和公共廁所衛生等條件,為村民脫貧致富創造了良好的基礎環境,村容村貌發生很大變化,現在該村人均收入超過2800元。村民在從事農活之餘,大都參與了旅遊服務,有的在家裏開辦了小飯館和旅館,將自家釀的米酒和養的家禽、牲畜引入“農家飯”;有的擺攤出售些銀器、刺繡、苗族服飾、布包之類的特色旅遊紀念品;表演節目則是全村人,包括老弱婦孺都可參加,按勞計酬。旅遊收入目前已超過村民人均收入的一半。

    隨後,記者又來到一農戶家中,實地了解農村沼氣的使用情況。好幾位記者都第一次聽説沼氣是人畜排泄物發酵而來,看著藍色的火焰從燃氣灶上熊熊燃燒,都覺得難以置信。他們非得親自沿著管道從廚房到茅房和豬圈察看一番,這才相信這種生物能源確有其事。村幹部介紹説,沼氣不僅成本低廉,簡單易用,又能改善村居環境,還能為稻田提供了優質的有機肥,絕對環保,很適合農村地區的家庭使用。在村衛生室,記者了解到,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後,村民們看病花錢少了很多,有個頭痛腦熱之類的小病,只需花上幾塊錢開點藥就能看好。

    接下來是自由採訪的時間。根據各自不同的採訪需求,記者被分別安排入住6戶村民家。記者們一個個都興奮不已,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有的記者一入住村民家,就與主人聊起家常,為採訪預作準備。有的記者放下行李和器材後,先到寨子裏拍攝外景。一時間,不大的寨子裏到處都活躍著外國記者們矯健的身影。他們對寨子裏每一個建築和村民的每一樣活動都相當感興趣,端起設備就拍個不停、問個沒完。

    當天記者們就在這些村民家中過夜,與農民同吃同住,體驗真正的苗族農家生活。美國記者興奮地表示,能與村民如此近距離接觸,親身體驗中國農民的日常生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住村採訪的半天時間裏,他們已拍攝了近4盤錄像帶,隨身攜帶的錄像帶快不夠用了。白俄羅斯記者住在村民潘勝家中。潘勝向記者介紹,他家裏五口人,只有四分田,收穫的糧食連自己吃都不夠,根本無法靠務農維持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因為當過司機,見多識廣,村裏特地找他回來,搞起家庭“農家樂”的旅遊接待,他在2000年蓋起了自家的吊腳樓,現在能接待近二十人住宿和六、七十人用餐,在村裏算得上旅遊接待大戶,現在日子也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每年都要買好幾百斤大米來釀米酒招待遊客。他兩個女兒一個在凱里當幼兒園教師,一個在成都念大學,還有一個兒子在上初中,要在以前肯定供不起孩子們上學。

    夜色逐漸深沉,村寨內外萬籟俱寂。這一晚,來自繁華喧囂的都市中的記者們在苗家吊腳樓裏都睡了一個格外香甜的好覺。

    説到吊腳樓,不得不提一句“美人靠”。苗家吊腳樓一般都是三層,最底一層用作牛欄、豬圈、雞舍、堆肥、放柴等,中間一層住人,頂樓為閣樓,用來存放穀子或晾曬衣物。中層正中一間為堂屋,宴飲、待客多在此進行。村民們就是利用二、三層的構造,將其改造成家庭旅館。“美人靠”就是指堂屋中帶靠背欄杆的木制陽臺,它得名于這裡是苗族姑娘做針線活和梳粧打扮的場所。記者們第二天清早醒來,少不了也倚在“美人靠”憑欄遠眺,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飽覽賞心悅目的苗嶺景色。

    第二天上午,記者們採訪了寨子裏的希望小學。這所小學由貴州水電工程總公司捐助,是座三層水泥樓房,在村裏算得上最現代的建築了。現在共有三個年級的六十多名孩子在這裡上學,每個年級都有一間教室,老師也有辦公室和宿舍。孩子們上課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對知識的渴求讓記者們非常感動,他們當然不會輕易放過如此寶貴的影像。

    農民當然還得以務農為主業,天天都得下地幹活。記者們跟隨各自的房東,上山的上山,下坡的下坡,來到各家的田地裏。這裡也是山多地少,每家每戶就分得巴掌大的那麼一塊田。看著農民在驕陽下辛勤勞作,記者們不禁感嘆,居住在秀麗山水之間的村民生活得竟如此艱辛。

    在黔東南州和凱里市領導舉行的記者會上,副州長龔紹濤有一句話讓記者們印象深刻,鄉村旅遊是真正適合該地區的富民産業,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建設社會主義農村首先就要幫助農民掌握髮家致富的本領,南花村的民族風情遊正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在黔期間,貴州省副省長蒙啟良會見了記者並回答提問。記者還採訪了西電東輸的重點工程-貴陽安順發電廠和2006年黃果樹瀑布節開幕式。

 
 
 相關鏈結
· 新農村建設更需要“雪中送炭” 將工作落在實處
· “民間組織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啟動
· “民間組織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啟動
· 甘肅省將建設六大水利工程全面服務新農村建設
· 述評:新農村建設應從"替民做主"變為"讓民做主"
· 全國政協委員考察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遺産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