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關注民生促和諧:好政策帶給農牧民更多的實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0日   來源:青海日報

    勞務輸出如火如荼,技能培訓熱火朝天,科技養殖繁育旺,多種果蔬多賣錢……今年,青海省農牧民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推動下,實施科學養殖、科技種植,擴大勞務輸出,實現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今年,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出臺了多項更直接、更有效的支農惠農政策措施,整合22.8億元為全省農牧民辦10件實事,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全省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牧民收入持續增加。

    全省深入實施農牧民培訓工程,強化農牧民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勞務經濟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培養了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牧民。同時努力開闢勞務市場,優化務工環境,疏通就業渠道,加強勞務輸出的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堅持季節性轉移與長期轉移相結合,有計劃地組織農民工外出務工,促進農牧區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和向城鎮有序流動。截至目前,全省共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1000多期,培訓農牧民40多萬人(次),培訓農牧民技術骨幹6000多人。開展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4.5萬人,實現轉移3.65萬人,就業率達81%。

    以“擴優提質”為核心,大力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不斷加大特色作物種植面積,以馬鈴薯、油菜、蔬菜、蠶豆為主的特色作物種植面積達584.8萬畝;全省涌現出400個“一村一品”村,特色蔬菜、果品基地達18萬畝;新建日光節能溫室1萬棟,農村“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1.67萬戶。全省農作物訂單面積達154萬畝,在19個縣(市)的128個鄉、鎮,近6萬農戶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00多萬畝,建設農業示範點244個。

    邁入市場化的畜牧業是農牧民增收的又一主要來源。今年,在全省154個鄉、809個村通過整村推進的方式,集中推廣良種養殖,仔畜繁活多,牛羊販運育肥穩步推進。截至目前,全省共育活各類仔畜776萬頭只,仔畜繁活率達69.88%。

    忙碌的班仲營人

    室外冷風嗖嗖,寒氣襲人,但在湟中縣攔隆口鎮班仲營村的蔬菜溫室大棚裏,卻呈現出一派熱鬧景象。卷草席、摘西紅柿、撒菜種……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看著又大又紅的西紅柿挂滿枝頭,村民馬宏動情地説:“以前種植的蔬菜品種單一,又沒有副業,收入很低。從2002年蓋起了溫棚到現在,按照每年種植西紅柿、黃瓜、葉菜三茬算,僅種蔬菜就能收入6000多元呢。”

    沿著班仲營村乾淨整潔的巷道,我們來到了馬宏家。新立的大門上“萬事如意”格外醒目。78歲的馬文忠喜滋滋地説:“你看,新修的豬圈、沼氣池、水泥巷道……我們還要蓋樓房哩。”兒子馬宏接過來説,村裏道路硬化後,為方便進出車輛,我就先把大門翻修了。

    原來,2003年冬天,馬宏參加了縣裏組織的“陽光工程”的駕駛員培訓班,拿到駕駛證後,他籌資1.4萬元買了一輛農用車,做起了販賣蔬菜、糧油的生意。他收購當地溫室蔬菜,拉到湟源、互助、門源、西寧等地出售,然後從這些地方收購糧油,販賣到湟中小寨、城北區三其等地的糧油加工企業,再從這些企業中購進麻渣等飼料養豬,每年凈賺近3萬元。“一年到頭,溫棚、跑運輸、養豬,一家人各負其責,忙忙碌碌。明年我還想重新修建一座大點的牲畜溫棚,擴大養豬規模。”馬宏指著家門前的一塊空地笑著説。據班仲營村黨支部書記劉榮介紹,全村276戶,有蔬菜溫棚321座,95%的農戶從事溫棚種植,家家有沼氣池,戶戶喂養豬,少則兩頭,多則20多頭,全村近百人從事泥瓦工、電工、抹灰、水暖工、駕駛員等建築、運輸業,靠技術外出打工。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30多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雖已是農閒時節,但在班仲營村的巷道裏,卻只能看見幾位老人和穿著旱冰鞋嬉戲的兒童。 (記者 林萍)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評論員:堅持和諧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 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文物局局長:加強世界遺産保護 造福人類和諧社會
· 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