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商務部召開“出口商品技術服務工作會議”。會上,發佈了《2005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調查報告》;成立第二批10家“出口商品技術服務中心”;發佈第四批10個“出口商品技術指南”;開通了“出口商品技術服務網絡信息平臺”,進一步完善了出口商品技術服務體系。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出席會議併發表講話指出,出口商品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是商務部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引導行業和企業應對入世後過渡期挑戰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據商務部《調查報告》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有15.13%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造成直接損失達到691億美元,約佔2005年全國出口貿易額的9.07%。
易小準説,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商品要在全球範圍內生産和流通,要求技術和標準也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協調,因此技術法規和標準化不僅是國際技術組織討論的內容,而且也成為多邊貿易談判的重要議題。為此,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下,構建出口商品技術服務體系,一方面為企業、為社會提供信息指導和技術援助,為調整和完善對外經濟發展模式服務;另一方面為多雙邊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增強參與經濟全球化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能力,是商務部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應對“後過渡期”挑戰的重要舉措。
易小準説,自去年以來,在各相關部門和行業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出口商品技術服務體系的整體格局已經形成,商務部開始了“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定期調查”,與質檢總局共同制定了《關於鼓勵企業跨越國外技術壁壘的指導意見》,聯合各有關部門啟動了“出口商品技術服務中心”的建設工作,發佈《出口商品技術指南》,受到了相關行業的普遍歡迎,重點法規評議及應對取得了良好效果,出口商品技術服務平臺正在逐步完善。在此基礎上,商務部將進一步推進技術服務工作,儘快起草體系建設規劃,要制定目標,確立原則,突出重點,完善佈局,把握進度,要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統一步驟,統一行動”,為進一步開展全面工作提供依據、奠定基礎。與此同時,要抓緊技術服務中心相關管理政策的制定,各服務中心要及時掌握出口目標市場的特殊技術要求,分析我國差距,找準提升行業競爭力技術關鍵點,提煉技術目錄,參與研究制定《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重點發展技術目錄》,完善跟蹤及報告制度,形成分析、監測和指導體系,充分利用出口商品技術服務平臺,整合資源,提升服務和支撐水平,增強指導應對能力。
易小準指出,信息不靈,資金不足,缺乏技術解決方案是我國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出口商品技術服務工作要將重點落在加強信息服務,降低企業成本,提供通用技術方案上。要加快《指南》的制定發佈進度,對已發佈的《指南》要定期更新,要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做好推廣工作,使企業不僅了解《指南》,更要用好《指南》。要推動國際標準、認證本地化,實現國際互認,並進一步完善行業準入制度,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從而降低企業成本,提高核心能力,改善貿易結構,實現科學發展。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代表發言表示,商務部設立出口商品技術服務中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創新措施,是商務部把政府、行業、企業和專家優勢相結合的新模式,對出口企業提升整體的技術水平、提高出口産品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服務中心將按照商務部的要求,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增強指導應對能力。來自北京同仁堂和長城汽車兩家企業的代表表示,要學習和運用國際規則,加強技術改造和創新,切實提高企業競爭力。
據了解,截至目前,商務部已經設立了30家技術服務中心,發佈了40個技術指南。“十一五”期間,商務部將設立100家出口商品技術服務中心,100個出口商品技術指南,每年發佈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外貿影響的調查報告。
信息産業部、農業部、衛生部、質檢總局、國家統計局、認監委等部門代表,10多個行業組織代表,30個技術服務中心負責人,以及企業代表等共120人出席今天的會議。
附件:(一)第二批10家“出口商品技術服務中心”
商務部屠宰技術鑒定中心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浙江省林産品質量檢測站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中心
中機生産力促進中心
廣州電器科學研究院
上海食藥局科技情報所
北京電光源研究所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
(二)第四批10個出口商品技術指南是:凍魚片、玉米、塑紡面箱包、北美紡織品和服裝、棉及其混紡織物低甲醛、鞋類、機械安全、吸塵器、汽車整車認證、北美商品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