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市政府近90億元的投資,有52%投向了郊區,比城區高了4個百分點。市級對農村的總投入達到111.8億元。
“2007年市政府對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安排,數量、進程比2006年一點都不少。”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海平透露,市發展改革委2007年安排的專項資金就有70億元,直接指向城鄉差距最明顯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看點一:
7700公里郊區公路完成提級
2007年,郊區公路的提級改造將完成。2005年開始的這項工程總投資達107億元,預計綜合改造里程為全市總里程的50%,總計7700公里。其中2007年需要完成建設111國道、八達嶺輔路拓寬改造、通房路等幹線公路100公里,公路大修300公里,公路綜合整治500公里,完善郊區公路指路標誌改造500公里。
市交通委副主任劉小明介紹,郊區公路提級改造之後,各郊區縣中心到市區行車時耗不超過1小時;各相鄰郊區縣中心之間的行車時耗不超過1小時;各郊區縣鄉鎮中心到區縣中心行車時耗不超過1小時。
看點二:
95%的行政村通公交
公交線路將隨著道路延伸。2007年,市交通委計劃在大興、通州、順義、昌平四個區實現“村村通公交”,使全市行政村通車率達到95%。到2008年實現所有行政村全部通達公交車。
目前本市共有行政村3953個,已通公交線路3519條,通車率達到了89%,還有434個行政村未通公交線路。
劉小明表示,在大力發展地面公交的同時,還要加大軌道交通的建設力度。“目前北京擁有軌道交通里程114公里,2008年將擁有200公里,2012年擁有400公里,到了2015年北京將擁有561公里軌道交通,到時,除懷柔、平谷、密雲外,包括燕山地區在內的每個郊區縣都會有一條軌道線。”
看點三:
10億元讓農村“亮起來、暖起來、循環起來”
發端自2006年上半年市政府追加專項資金的“亮起來、暖起來、循環起來”三項工程,2007年列入了單獨的財政預算。市農委主任李進山代表介紹,這三項工程直接解決的是農民生活條件,特別是“暖起來”工程,將徹底改變冬天農戶家裏凍冰碴兒的現狀。
2006年,三項工程給全市400余個村安裝近3萬盞新型太陽能燈,給4.6萬戶農戶改造了節能吊炕,讓60個村實現中水綜合利用,45個村實現污水集中處理。李進山代表説,2007年市政府已經為三項工程列出了10億元的財政預算,中途可能還會有所增加。此外,三項工程還得到了市建委、市規委等部門的大力支持。2007年實施的“暖起來”工程不但要通過改造吊炕給農居“加溫”,還將通過使用新材料給農居“保溫”,現在這種試驗正在延慶等高海拔區縣試點。
看點四:
新建4萬畝設施農業
農村要發展,産業是基礎。李進山説,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是首要之務。對京郊農村來説就是都市型現代農業,不再單純追求生産價值,還要充分發揮農業功能的多元性,即生態功能、觀光旅遊功能、示範功能。
郊區計劃新建4萬畝設施農業,20萬畝高標準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目前,北京已經根據農村區域特性規劃了5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圈,由城區和部分近郊區組成的城市發展圈;由六環路以內城鄉結合地區組成的近郊農業發展圈;以遠郊平原地區組成的平原農業發展圈;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區組成的山區生態發展圈;環京外埠合作農業發展圈。
看點五:
每年培養2400名農民致富“領頭雁”
北京市財政將拿出4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農村致富“領頭雁”的培養,每年為京郊新增2400名實用人才。
李進山代表介紹,農村中的實用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知識或技能,能夠起到示範帶動作用,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農民。從京郊目前的人才需求來看,最缺市場營銷、旅遊管理與開發等新興産業人才。現在,市農委已經訂出規劃,每年各區縣要培養50名以上農村實用人才,各鄉鎮要培養20名,各村重點開發扶持1名。到2010年,全市農村實用人才總量要達到2萬名,佔農村勞動力總量的2%左右。
看點六:
6萬農民轉移就業
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新農村需要新農民。”市委農工委書記楊德宏代表説,“今後,北京將每年培訓農民10萬人次,2007年要實現6萬名農民在二、三産業中實現就業。”
目前,京郊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為8560元,其中70%來自工資性收入。楊德宏説,可以看出,二、三産業對農民收入的增加作用至為關鍵。本市將出臺提高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補貼標準等政策,2007年內幫助6萬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讓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新崗位上按月掙工資。
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06年本市首次制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政策,在3473個行政村建立就業服務站,設置了4000名專兼職協管員,開展職業指導、介紹、培訓等就業服務,還建立了城鄉“手拉手”就業協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