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2月4日電 (記者 陳鋼) 每年地方財政收入只有2000多萬元的陜西省石泉縣,千方百計節省行政開支,關注社會事業,努力構築困難群眾救助體系,贏得了百姓的讚揚。
城鎮居民困有所濟,鄉村居民弱有所助
根據陜西省政策,城鎮居民中不享受社會保障的90歲以上老人可以得到生活保健補貼。但在石泉縣,受益於去年啟動的“孝心工程”,70歲至89歲的城鎮無社保老人也開始享受財政補貼。
“去年10月開始,政府每月給我50元錢,看病買藥、買煤取暖就有了錢。”今年73歲的代騰惠老人説。代騰惠是石泉縣城關鎮北街社區居民,老伴已去世,獨自居住在一間出租房裏。記者近日採訪她時,她一邊烤著爐火一邊説,孩子生活也不富裕,沒有多餘錢給我,有了這50元錢,日子好過多了。
北街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緒賢告訴記者,在城鎮居民中,像代騰惠這樣的老人,沒有勞動收入、沒有社會保障,生活非常艱難;去年9月,他向縣長王彪寫信反映此事後引起了重視。當年10月份開始,縣上決定由財政出錢,給全縣600多名70歲至89歲的城鎮無社保老人,每人每月發放50元“生活保健補貼”。
拿著“生活保健補貼”存摺,79歲的王秀英老人激動地説:“我這一輩子沒拿過公家的錢,沒想到老了,政府能像發工資一樣每月給我錢。”沒有子嗣的77歲老人彭定思説:“趕上了好社會,是我的福氣呀!”
去年以來,石泉縣的困難群眾不斷得到政府的救助:城市低保標準由130元提高到145元;農村低保全面展開,累計發放資金166萬元;籌集資金200多萬元,建成46個安置點,集中安置“五保戶”443人。
記者在石泉縣城關鎮井崗村看到,去年7月建成的安置點,已成為12名“五保戶”集體居住的“溫暖之家”。每個人分配一間房,分隔成臥室和廚房,單獨的活動室可以看電視,還配有洗衣機和熱水器。
農民看病也“報銷”,孩子上學免書費
如果沒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石泉縣池河鎮雙紅村村民張輝東一家人的日子,可能快過不下去了。張輝東去年不幸患上肺結核病,住院治療花費了1.8萬元,好在張輝東當年交納10元錢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根據規定“報銷”了其中9400多元醫療費。張輝東説:“全家人忙乎一年也掙不了9400元,這筆補助真是‘雪中送炭’呀!”
石泉縣去年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每人每年交10元錢,各級政府配套40元,農民看病可以按比例報銷,最高可以報銷1.5萬元。石泉縣共有農業人口15.27萬人,去年有13.85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共交納基金138.5萬元,受益群眾實際報銷了醫療費575多萬元,農民看病負擔大大減輕。
書費、雜費全免光,背起書包上學堂。去年秋季開學起,石泉縣在國家政策免除雜費的基礎上,決定拿出財政資金160多萬元,為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
曾溪鄉初中學生王義安曾因經濟困難輟學,去年秋季開學時,學校通知“書費不用交了”。當初難以相信,如今滿心歡喜。王義安的父母表示,娃娃趕上好時候了。
政府職能一轉變,“窮財政”也有作為
記者在石泉縣看到,縣委、縣政府大樓年久失修,許多辦公室的電腦都是“二手貨”,縣上主要領導的車輛大多都是舊車。
石泉縣財政局局長李斌説,轉變政府職能,發展社會事業,是石泉縣優化財政支出的努力方向。石泉縣每年地方財政收入只有2000多萬元,加上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可用財力大約是1.4億元,保工資、保運轉要支出1.2億元左右。如何把有限財力用到“刀刃上”,石泉縣委、縣政府的指導思想是“行政開支能省則省、救助困難群眾有錢就花”。
去年以來,該縣行政公用經費比上年減少支出10%,建設性、投資性支出大幅壓縮,而用於新農村建設、教育、衛生、就業及再就業服務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達到1500萬元左右,而直接用於救助困難群眾的財政資金達300多萬元。
縣長王彪表示,公共財政的陽光更要關照困難群眾,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即使在石泉這樣的貧困縣,只要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合理、公平地分配財政資源,就能夠築起社會保障的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