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近日印發《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臨床診療指南》,以規範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醫療救治診療行為,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傷害死亡率和傷殘率,提高有限醫療資源和保險資源利用率。
據介紹,道路交通事故人員創傷是特殊類型的損傷。由運動的車輛和人之間交互作用而形成。機制複雜,傷情多變。其中最多見的和最典型的是撞擊傷。撞擊傷由於受傷者所處的具體條件的不同,傷情可有很大差異。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受傷部位發生率較高的是頭部和下肢,其次為體表和上肢。重傷的發生率較高,約佔創傷的40%,多為多發傷。創傷的性質以挫傷、撕裂傷、輾壓傷和閉合性骨折最為多見。道路交通事故創傷發生的特點有:發生率高,在臨床醫學上屬常見病、多發病;傷情複雜,往往是多發傷、複合傷並存,表現為多個部位損傷,或多種因素的損傷;發病突然,病情凶險,變化快,休克、昏迷等早期並發癥發生率高;現場急救至關重要,往往影響著臨床救治時機和創傷的轉歸;致殘率高。
《指南》分析了機動車內人員、摩托車駕駛員、騎自行車人、行人等的不同傷情特點。《指南》採用按體表有無傷口的基本分類法,將創傷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兩大類。《指南》對顱腦創傷、眼部創傷、耳鼻喉及頜面口腔創傷、胸部創傷、腹部及泌尿生殖系統創傷、四肢骨與關節創傷、脊柱與脊髓創傷、其它特殊類型創傷、早期並發癥等提出了主要診斷依據、基本治療原則。(衛生部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