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展示和推廣先進適用的旱作馬鈴薯高效優質節水栽培技術,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集成配套與轉化,並以此為標誌,推動我國馬鈴薯産業的技術升級和可持續發展。7月22日-23日,農業部科技司聯合種植業司在內蒙古烏蘭察布舉行“全國旱作馬鈴薯節水高效優質栽培技術現場觀摩會”。
據介紹,目前馬鈴薯以其糧、菜、飼料和加工原料兼用而成為世界上繼水稻、小麥和玉米後的第四大糧食作物。我國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2006年已達8000萬畝,幾乎遍及各省市自治區,特別是西部乾旱地區,為扶貧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關鍵作用。近年來,我國馬鈴薯加工企業已達4000~5000家,其中萬噸以上精澱粉加工企業有30余家,2006年加工能力達100萬噸左右。
農業部一直高度重視馬鈴薯産業的發展,把其作為保障糧食安全、調整農業生産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戰略選擇,正積極推進馬鈴薯産業的發展。
科技司司長張鳳桐向記者介紹説,當前,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馬鈴薯的總體生産水平還不高,地區間差異較大,平均單産僅14噸/公頃。科研水平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缺乏加工專用型品種、高産栽培技術應用不夠、保鮮貯藏和加工技術不過關。為此,2003年,農業部啟動了“馬鈴薯業發展關鍵技術引進、創新和示範推廣”948重大滾動項目,由中國農科院牽頭,組織全國主要優勢科研力量圍繞馬鈴薯産業發展的一些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培育出一大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品種;同時結合區域特徵,把引進和業已形成的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到了産業的發展中,為馬鈴薯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今後,農業部還將以産品和技術為主線,構建現代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師曉京)(原始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