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近幾個月來農産品的漲價現象,應當客觀地認識其漲價水平和原因,正確地判斷其實際影響,進而採取適當的態度和應對措施。
一、如何評價目前的農産品價格水平
我國近幾個月來的農産品價格上漲,是在農産品價格長期低迷的背景下發生的。同1995 年相比較,2006 年我國食品的價格僅僅增加了17%,其中糧食增加了12%,油脂下降了16%。而同期城鄉消費物價指數均為20%。也就是説,我國的食品名義價格的上漲水平,低於消費物價總體的上漲水平。如果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我國的食品價格不僅沒有上漲,而且還是下降的。
從另一方面看,2006 年同1995 年相比較,我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提高了2.82 倍,城鎮居民收入增加了1.75 倍。
在這樣背景下,2007 年夏季月份農産品價格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是對過去十多年來農産品價格一直低迷的一種滯後性補償。從中長期發展看,目前的農産品價格水平並不算高。
二、農産品價格近期上漲的原因何在
近期農産品價格上漲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第一,是通貨膨脹的影響。從計算上看,農産品漲價是物價指數上漲的主要構成部分;但是從因果關繫上看,是通貨膨脹推動了農産品漲價。我國貨幣發行連續多年遠遠超過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幅度,尤其是M 1。此外,如果考慮到我國近年來各種銀行卡及其消費的迅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私人活期儲蓄帶有M 1 的性質,實際貨幣流通量增加的幅度就更大了。第二,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增加了1.75 倍,農村居民增加了1.27 倍。收入的增加,必然拉動需求的增加,尤其是高檔農産品消費需求的增加。第三,農業生産資料價格的上漲。尤其是近兩三年,化肥、農藥、柴油和農機等均有了較大幅度的價格上漲,這必然對農産品價格起到了推動作用。第四,農産品供給的波動。這在生豬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2006 年夏季豬肉和生豬價格均達到歷史低谷,這嚴重影響了農民的養豬積極性,從而減少仔豬購買和育肥豬的飼養,進而影響後期母豬的飼養(農民不補入新的母豬就是減少母豬)和仔豬的供給,最後影響到今年夏天的生豬生産和豬肉供給。從目前我國耕地資源與水資源的約束看,農産品供給偏緊的壓力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第五,國際市場農産品價格的帶動。受石油價格暴漲等因素直接和間接影響,國際農産品價格一直在上漲。目前國際市場糧食按進口到岸價格計算,每噸已經高於我國國內價格幾百元。第六,也不排除政府市場干預不當起到了反向調節的作用。例如,在生産偏緊的情況,政府收儲産品的數量如果過大,就會減少了正常流通的數量,從而引起漲價。2006年年初小麥價格的上漲,就主要是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農産品漲價的實際影響如何
對於不同的人群,農産品漲價的影響是不同的。對於農民生産者來説,農産品價格上漲無疑促進了收入增加。全國糧食每斤漲價5 分錢,就大體相當於國家目前給予農民的直接補貼總額。豬肉等畜産品的漲價也對飼養畜禽的農民有好處。
對於城鎮消費者來説,農産品漲價有不利影響。但是,具體分析一下,這種影響更多的是社會心理方面的,而主要不是實際經濟承受能力方面的。以豬肉漲價為例,無論是城市居民家庭還是農村居民家庭,豬肉消費支出佔其總支出的比重均較小,僅為3%- 5%。對於絕大多數城鎮消費者來説,目前的農産品漲價並無特別顯著影響。
即使對於城鎮收入最低的人群,實際影響也小於人們的想像。2005 年城鎮居民最低收入組的豬肉消費數量是16 公斤。而同期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和陜西等省份農民的平均豬肉消費水平不過5.5-8.5 公斤,是現在城鎮最低收入家庭豬肉消費水平的一半或更低。城鎮低收入群體即便因豬肉漲價而減少一點豬肉消費,也還是會遠遠高於這些省份農民的豬肉消費水平。
農産品漲價的最重要影響,是對生産的促進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價格是最重要的供求調節杠桿。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本質上就是發揮價格機制的作用。漲價會大大調動農民增加生産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下一生産週期的生産數量。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是穩定和增加我國農産品生産的必備基礎條件。有了積極性不一定能夠增産,但是,沒有積極性肯定不會增産。實際上,對於我國的絕大多數城鎮消費者來説,最擔心的不是農産品漲一點價,而是農産品供應的不足和斷檔。
四、正確對待農産品的價格變動
回顧世界農産品市場發展的歷史情況,可以看出,農産品價格的較大波動,是經常發生的。上世紀70 年代中期、80 年代初期、90 年代中期,都出現過糧食等農産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例如,1996 年上半年,世界小麥進口價格達到每噸250 美元以上。我國的小麥價格在1995 年達到每噸1700 元,玉米達到每噸1600 元,均與目前的價格水平相當。
展望未來,根據對國內外供求制約因素分析,我國農産品價格將長期受到上漲的拉力和推力,可能在較長期內保持在較高水平上。面對農産品價格在一定範圍內的上漲,應採取平和與理性的態度,不必大驚小怪。從兼顧生産者與消費者利益的角度出發,應當將農産品價格穩定在一個適當的範圍之內,過度的波動,對於生産者與消費者都是不利的。
對於價格的調控,實際上就是調控供給,因為無法用政策手段調控需求,現在已經不可能也不應該回到定量配給的老路上去。為滿足需求增長,平抑市場,調控供給的途徑有三:進口、釋放庫存、增加生産。就短期看,大量增加進口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糧食和豬肉等産品,因為其進口到岸價格都高於國內市場價格水平。除非對進口産品進行補貼,否則進口不可能壓低國內價格。釋放庫存是短期內的有效手段,如果農産品市場價格上漲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可以釋放庫存。
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最重要的還是增加生産。增加生産有兩類措施,一類措施是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包括實行最低保護價格、各種農業保險、對農民的直接補貼等。這類措施的特點是見效快,但作用期短,政府一次投入,只在當年或當期發揮作用。另一類措施是增加生産能力,包括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加農業裝備條件、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提高農民素質等。這類措施的特點是見效慢,但作用期長,政府一次投入,可在較長時期內持續發揮作用。從長期看,政府應當加大對增加農業生産能力的投入。近年來,對增加農民積極性的投入增長較多,而在增強農業生産能力方面的投入遠遠不足。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和政府服務,也具有重要意義。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