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世界經濟的聯絡越來越緊密,已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各級黨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吸收外商投資穩步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及旅遊事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一、貨物進出口規模持續擴大,結構進一步優化
2003-2006年,世界經濟穩定發展,國內經濟快速增長,加之我國外貿體制改革持續深入發展,開放型外貿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持續向好,推動了我國貨物進出口增長強勁。
這是北海出口加工區內一家電子元件生産企業的車間(8月29日攝)。 廣西北海出口加工區總體規劃面積1.584平方公里,項目總投資估算為2.6億元。自2005年開始生産運作以來累計實現進出口額1.8億美元。 新華社記者 杜健 攝
(一)進出口持續快速增長,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2003-2006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連續四年快速增長,年均增長29.8%,其中出口增長31.3%,進口增長28.0%,是歷史上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2002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6208億美元,2004年突破萬億美元大關,2006年繼續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達17604億美元,是2002年的2.8倍。
四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在世界排名不斷提升。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佈,200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位次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繼續穩居第三。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由2002年的4.7%上升到2006年的7.2%。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成為主要的貿易增長點
為了優化出口商品結構,2002年以來我國積極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戰略,加大自主研發力度。輕工、紡織等傳統産業的比較優勢得以保持,家電、信息等新興産業的競爭力不斷上升,産品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出口商品的主體由勞動密集型的輕紡産品逐步轉向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2002年,我國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額分別為1571億美元和679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8.2%和20.8%;2006年,這兩類産品出口額分別躍升至5494億美元和2815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為36.8%和42.7%,佔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上升到56.7%和29.0%。
2003-2006年也是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四年,國內對原材料、機械設備及高新技術産品的需求大幅增加,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進口的快速增長,不僅彌補了國內經濟建設資源和技術的不足,而且為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條件。2006年,我國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進口額分別為4277億美元和2473億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和3.0倍。
(三)市場多元化戰略初見成效,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取得較大進展
2002年以來我國廣泛地參與各種區域經濟合作,實施貿易多元化戰略。目前正在跟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歐洲、非洲的28個國家和地區商談11個區域貿易安排。其中,中國跟東盟、智利、巴基斯坦已經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海灣6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冰島等進行自由貿易談判;跟印度、韓國、秘魯開展自由貿易研究等。
隨著一系列區域貿易安排的實施,我國對國際貿易實施多元化戰略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貿易市場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不僅與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貿易夥伴的雙邊貿易穩步增長,與印度、東盟等周邊國家(地區)貿易合作蓬勃發展,對南非、巴西、智利等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進出口也保持良好增勢。
2003-2006年,我國主要貿易夥伴位次略有變化。2003年,日本為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歐盟位居第二、三位;2004-2006年,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日本分別為第二大和第三大貿易夥伴,美國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日本是我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2006年,中歐、中美和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為2723億美元、2627億美元和2073億美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2.1倍、1.7倍和1.0倍。
東盟已經成長為我國第五大貿易夥伴。2006年,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160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1.9倍。印度躋身於我第十大貿易夥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249億美元,是2002年的5.0倍,年均增長49.8%。另外,2003-2006年,中國與非洲雙邊貿易年均增長45.5%,與拉丁美洲年均增長40.9%,均遠高於同期我國貨物進出口的整體增速。
(四)貿易主體趨於多樣化發展,非國有內資企業蓬勃發展
200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正式實施,標誌著外貿經營權全面放開,為對外貿易發展增添了生機與活力。外貿主體進一步向多樣化發展,外商投資企業穩定增長,集體、私營和個體等非國有內資企業迅速崛起。2003-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和非國有內資企業進出口額年均增速分別為33.1%和55.1%,2006年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58.9%和17.5%,分別比2002年提升5.7和8.9個百分點。
二、服務貿易發展迅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服務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攀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我國抓住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加速發展服務貿易。
(一)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快速增長
2003-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累計出口2738億美元,年均增長23.4%,高於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個百分點。其中,2006年出口914億美元,是2002年的2.3倍,佔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二)新興服務出口增速加快,結構進一步優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貨物貿易高速增長,有力地帶動了運輸服務出口的增長,運輸服務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勢頭。2006年,我國運輸服務出口210億美元,佔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為23.0%,比2002年提高8.5個百分點。
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諮詢、電影和音像等新興服務貿易部門的出口增長迅猛,不僅超過了其他服務部門,也超過發達國家相應部門的增長速度。2002-2006年,我國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從6.4億美元增長到29.6億美元,佔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從1.6%提高到3.2%;諮詢服務出口從12.8億美元增長到78.3億美元,佔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從3.2%提高到8.5%;電影和音像出口額從2002年的2967萬美元提高到1.4億美元,增長了3.6倍。
(三)服務業領域開放步伐加快
在服務業開放方面,我國認真履行向WTO的承諾。目前,我國已開放了《服務貿易總協定》12個服務大類中的10個,包括銀行、保險、證券、電信服務、分銷等在內的100個服務部門已陸續開放(發達國家開放的部門數為108個),佔服務貿易部門總數的62.5%。
三、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平穩增長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出現較大波動的環境下,我國穩定發展的經濟形勢,以及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對國際資本仍具較強吸引力。2002年以來,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非金融部門,下同)總體呈上升趨勢,並進入一個成熟穩定的全新發展時期。
9月8日,2007’國際投資論壇在廈門開幕。本屆論壇主題為促進國際投資,實現互利共贏。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一)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體呈平穩上升趨勢
2002年以來,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合同金額和實際使用金額均呈較快增長態勢,實際到資額屢創新高。2002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首次突破500億美元,2004年、2005年和2006年連續三年超過600億美元,2006年達到630億美元。2003-2006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以年均4.6%的速度穩步增長。
(二)高技術領域和高增長行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大幅增長
2002年以來,我國通過外商直接投資引進了大量先進適用技術,促進了産業技術改造和産品升級換代,加快了我國産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2003-2006年,我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達293億美元,其中2006年為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9%。目前,全球主要IT製造業企業紛紛在華設廠,有的還將研發中心移師我國,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增強了我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在服務領域,外商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投資五年來翻了一番,不僅為行業的快速發展注入活力,還引進了國外的管理模式,提升了服務水平。
(三)外資並購政策逐步完善
為了提升外資並購的數量和質量,2002年以來我國逐步完善外資並購政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措施。
2002年11月4日我國發佈了《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暫停多年的外資並購上市公司正式解凍,為外商直接收購我國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打開了大門。同年發佈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允許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通過託管銀行投資于境內A股市場。2003年4月12日正式施行《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這是涉及外資並購的標誌性法規,是我國外資並購政策法規的一個突破。2006年8月,《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出臺,新規定是對2003年《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的修正案,一方面強化了審批環節和反壟斷審查;另一方面也試圖對外資並購的操作環節,特別是對SPV(特殊目的公司)的設立、跨境換股等技術細節,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規定。
四、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
對外投資(非金融,下同)既可以為東道國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其經濟發展,又能夠實現原産地多元化,有效地規避貿易摩擦,是一種互利共贏的策略。2002年以來,我國政府不斷完善境外投資促進和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進程,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進入快速發展期。
2006年末,我國從事跨國投資與經營的各類企業已發展到3萬多家,對外投資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已從建點、開辦“窗口”等簡單方式發展到投資建廠、收購兼併、股權置換、境外上市和建立戰略合作聯盟等國際通行的跨國投資方式。
2006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750億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凈增520億美元。2002-2006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分別為27億美元、29億美元、55億美元、123億美元和176億美元,2006年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是2002年的6.5倍。
五、對外經濟合作成效顯著
黨的十六大以來,面對激烈競爭的國際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市場,我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主體由過去的以國有企業為主,逐步形成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整體推進的局面。對外承包領域不斷拓寬,方式更加靈活,由分包工程走向自主經營、總承包項目。勞務合作的內容也由單純提供勞務,發展為與外派技術、管理人員相結合的服務型、管理型的勞務輸出。隨著經營主體結構和市場結構的不斷優化,我國對外經濟合作成效顯著。
2003-2006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和完成營業額分別為1371億美元和831億美元,年均增長44.7%和27.9%;勞務合作合同金額和完成營業額分別為161億美元和172億美元,年均增長17.4%和15.0%;2006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67.5萬人,是2002年的8.7倍。
2006年,我國對外設計諮詢業務完成營業額3.3億美元,是2002年的3.8倍;新簽合同額4.1億美元,是2002年的4.8倍。
對外經濟合作的較快發展為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優化資源配置和産業結構,拓寬發展空間,帶動設備、技術、勞務和産品出口,緩解國內就業壓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六、國際旅遊業穩步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步伐,加大旅遊經營機制創新力度,旅遊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儘管2003年經歷了“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由於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宏觀環境良好、市場需求依然旺盛,國際旅遊業穩步發展。
(一)國際旅遊入境人數穩步增長。
2003-2006年,我國接待國際旅遊入境人數累計達44593萬人次,年均增長6.3%,其中外國人年均增長13.4%,港澳臺同胞年均增長5.0%。
(二)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快速增長。
2003-2006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共計1064億美元,年均增長13.6%。其中,2006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340億美元,是2002年的1.7倍。
(三)出國(境)旅遊市場蓬勃發展。
2006年,國內出境人數達3452萬人次,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長20.1%。其中,因私出境2880萬人次,是2002年的2.9倍,年均增長30.1%。2006年因私出境佔出境人數的83.4%,比2002年提高22.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