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3日在同心縣召開座談會研究部署中部乾旱帶生態移民工程時強調,寧夏中部乾旱帶生態移民是一項惠及貧困百姓、事關當地群眾長遠發展和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工程。要把十七大精神與中部乾旱帶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轉變作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做好每一個細節,從根本上解決最貧困群眾的生計和發展問題,讓最貧困群眾儘快過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自治區黨委、政府採取多種措施,投入大量資金,千方百計幫助中部乾旱帶群眾脫貧致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於受十年九旱甚至十年十旱的自然條件制約,一些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地區群眾穩定解決溫飽的能力仍然很差。2006年自治區中部乾旱帶年純收入692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5.4萬人,年純收入959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23.5萬人。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以縣內移民為主,對居住分散、無水源條件、就地難以脫貧的人口優先搬遷,發展特色産業和設施農業,實現脫貧致富。按照自治區發改委正在著手制定的 《寧夏中部乾旱帶縣內生態移民規劃》,2007到2011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準備在同心、海原、鹽池、原州區、西吉以及中衛城區建設幾十個項目區,搬遷安置移民23萬多人。
陳建國聽取了同心縣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思路和措施後提出具體要求。陳建國要求相關市縣要進一步加深對市、縣情的認識,搞好規劃,做好與自治區總體規劃的銜接,同心縣要爭取納入國家生態移民試點縣。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政策體系。搞好宣傳發動,統一思想認識,使群眾積極配合參與。搞好試點,樹立樣板,將生態移民與小城鎮建設、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合理安排,整村搬遷,分期分批實施,建設公共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方便群眾生産生活的移民大村,確保搬遷一批,穩住一批,脫貧致富一批,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生計和發展問題。陳建國強調,要進一步轉變作風,把問題研究透,把每個細節做好,千方百計降低造價,最大限度惠及群眾,讓黨中央、國務院放心,讓群眾滿意,讓這項民心工程經得起歷史檢驗。
自治區領導于革勝、劉曉濱、郝林海陪同調研。(記者 連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