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長橋羅秀三村的龔韻女士和丈夫雙雙失業在家,女兒在校求學,家境比較貧困,一直享受政府的“低保”救助。2月9日,在徐匯區就業援助員的幫助下,她高興地收到了貝塔斯曼公司“客戶服務”崗位的錄用通知單。其實,像龔韻這樣幸運的人還有很多,短短一個月內,上海市2000多戶“零就業家庭”中,家家至少有一人走上工作崗位。
“零就業家庭”是指,既有勞動能力又有勞動願望的家庭成員失業在家的城鎮家庭。春節以來,2008年就業援助專場諮詢指導服務活動在全市19個區縣、41個諮詢服務點全面展開。據悉,在除夕、年初一兩天內,各區縣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現場政策諮詢、專場招聘推介、維權普法宣傳、就業開業指導、職場心理諮詢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如虹口區重點針對社區35歲以下失業、無業青年,開展青年就業服務“三指導,兩推薦,一扶持”活動,援助服務內容包括職業指導、創業指導、培訓指導等,並落實崗位推薦、培訓推薦,同時實施創業扶持;靜安區推出應屆畢業生見習報名現場受理服務等。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援助對象提供就業崗位近8100個,累計提供各類諮詢指導服務近萬人次。
同時,上海市勞動保障部門傾注心力,通過全市5500多名就業援助員上門走訪,集中排摸出“零就業家庭”情況。又針對這些家庭千差萬別的狀況,採取了“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就業援助模式:對“4050”就業困難群體,實施“零距離”服務,通過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實現職業介紹、培訓報名、保險申請、補貼申請“四不出社區”;對有勞動能力但缺少就業技能的人員,開展以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和落實社會保險補貼為主要內容的“上門”服務;對於身體狀況不好,有就業需求、但缺乏技能的特殊群體,則由市、縣(區)兩級政府出資購買保潔、保綠、保安等公益性崗位,重點“托底”安置了近80%的崗位。
如今,援助“零就業家庭”成了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普陀區石泉路街道辦事處在石泉開業園區引進一家生産微型電機的小型加工企業,創辦了上海首家“就業援助陽光基地”。就業人員有智障人士、殘疾人,很多人是就業的“老大難”。利用政府托底政策和街道專項補貼基金,就業援助陽光基地已幫助近10戶“零就業家庭”擺脫困境。據了解,今年春節前夕為“零就業家庭”安置的崗位中,有30%是社會企事業單位提供的。
為“零就業家庭”脫零,更點亮了困難人群生活的希望。閘北區居民李萍患過大病,手術後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家裏沒有經濟來源,還有一個女兒在讀初中,母女倆只能靠政府救助和社會救濟過日子。有了工作後,李萍比以前開朗多了,她説:“雖然才剛上班,但覺得自己好像變了一個人,特別是增強了自信心,幹什麼都有勁。”四川北路街道邢長小區居民董少卿多年前失業,又與妻子離婚,女兒身患重病,生活十分艱辛。街道就業援助員江梅林與數家用工單位聯絡,最後落實在一家物業公司。試用期內,董少卿十分敬業,得到物業公司和小區居民的好評,如今已獲正式錄用。(記者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