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全國愛衛會、衛生部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國農村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現狀調查,這是我國首次針對農村飲用水與環境衛生開展的大規模調查研究工作。調查結果表明,我國農村飲用水和環境衛生狀況,從整體上看有了明顯改善,但與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尚不相適應,與廣大農民改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的迫切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據介紹,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狀況是影響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在發展中國家,80%的疾病是由於不衛生安全的水與惡劣的環境衛生條件造成的。要減少疾病、促進健康,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衛生安全的飲用水和良好的環境衛生。
本次調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開展,按照分層隨機的方式共調查657個縣、6590個村、65839戶,6948份水樣。
飲用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為主,飲用地下水的人口占74.87%,飲用地面水人口占25.13%;飲用集中式供水的人口占55.10%,飲用分散式供水的佔44.90%。以2006年執行的《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作為飲用水水質評價標準,本次調查水樣中未達到基本衛生安全的超標率為44.36%;地面水超標率為40.44%,地下水超標率為45.94%;集中式供水超標率為40.83%,其中近3年中央投資建設水廠超標率為38.99%,分散式供水超標率為47.73%。農村飲用水超標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指標超標,飲水中因細菌總數和總大腸菌群所引起的水質超標率為25.92%;集中式供水中有消毒設備的僅佔29.18%,分散式供水均直接採用原水。農村飲用水消毒率低,是導致飲用水的微生物指標超標的主要原因。
對家庭飲用水處理及飲水習慣調查顯示:在飲用非集中式供水的農村家庭中,對飲用水進行水處理(不包括燒開)的佔5.11%。在飲水習慣上,喝開水的佔85.23%,這一良好習慣在預防控制水性腸道傳染病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環境衛生調查顯示:農村入戶調查衛生廁所的普及率為23.83%,其中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為22.74%,廁所入室的比例為17.82%,多數廁所建在院內或院外,上廁不方便問題十分突出。農業生産中,利用糞肥的比例為84.34%,其中使用非衛生廁所的農戶中有90.04%利用糞便作為農肥,遠遠高於使用衛生廁所農戶的63.76%,通過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傳播疾病的風險較高。
環境衛生調查結果還顯示,有約一半的村莊沒有規劃和環衛制度,缺乏專職保潔員的村佔65.64%;進村道路硬化率達到70%以上,但村內道路全部硬化的僅佔18.20%。生活垃圾是農戶家庭垃圾的主要來源,農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量為0.86公斤,全國農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億噸,其中的36.72%、約1億噸垃圾屬於隨意堆放,養殖業垃圾和秸桿雜草在一些地區污染嚴重。
據介紹,近3年,中央轉移支付農村改水改廁項目投入4.82億元,用於支持貧困地區,特別是血防地區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215萬座;地方病項目投入4100萬元,對飲水型氟、砷病區和高碘水源地區進行篩查,對病區防病改水工程進行檢測,基本掌握了病區分佈範圍和改水工程運轉情況。2008年,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共投入3.36億支持地方開展農村改廁和水質監測工作。通過中央項目的實施,將引導地方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加快農村改廁工作的步伐,完善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網絡,及時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衛生學評價,努力提高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糞便無害化處理率和飲水衛生合格率。
針對當前我國農村飲用水和環境衛生狀況,衛生部要求重點開展農村改水改廁、垃圾減量、污水減排等工作,建立村莊保潔機制,進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同時開展農村環境衛生適宜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建立完善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為重點的環境健康危害監測體系。
衛生部要求,今後要進一步把愛國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大力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逐步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按照先灰色污水(不含人畜排泄物的生活污水)、後黑色污水(人畜排泄物),先明(明渠、明溝)後暗(暗渠、暗溝)的順序,逐步解決農村生活污水問題。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針對當前突出問題,加強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應用和推廣,幫助基層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改造和群眾性防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