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村口這座山。5年前,楊芝蘋在這山上放過羊,砍過柴,打過野兔,挖過藥材,用祖輩話講,這叫“靠山吃山”。
5年後的今天,楊芝蘋已成為一名按月領工資的生態林管護員,每日巡山,禁止任何人到山上放羊、砍柴、打野兔、挖藥材——新名詞講,這叫“養山就業”。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就業,這一變化源於北京生態林補償機制的出臺。
北京多山。西有太行,北是燕山,山區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62%,達10400平方公里。在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中,山區被規劃為綠色生態環境帶。保護山區生態環境,關乎首都的可持續發展。
可實踐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如果不能解決當地農民的“吃飯”問題,任何保護措施都不會有持久的動力。
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的雙贏?
經過廣泛調研,北京于2004年底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生態林補償機制。根據該機制,全市4.6萬農民走上護林員崗位,對全市1011萬畝山區集體生態林進行管護,月人均獲補償400元。
花錢請農民看林子,這是政府首次在經濟形態上對農民創造的生態價值給予肯定。究其本質,這與政府請環衛工人為城市保潔,請園林工人為城市綠化別無二致。但以往,這種由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管理模式從來只用在城鎮地區。
三年過去了,生態林補償機制實施的效果究竟如何?
來自市園林綠化局的統計數字表明:2004年年底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345.79萬畝生態林得到有效撫育;14912次違章用火行為被制止;1751起未形成火情被及時撲滅……
以楊芝蘋所在的昌平區流村鎮北照臺村為例,這個村因為山體植被破壞嚴重,曾經是個泥石流易發村。這幾年通過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山場上的絕大部分植被得到恢復,林木綠化率超過90%,去年這個村還獲得了“北京市綠色村莊”的美譽。
借鑒成效斐然的生態林補償機制,城鄉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逐漸向郊區生態保護的其它方面延伸:
農村垃圾處理是一大難題。很多村莊的垃圾不是就近掩埋就是露天堆放,環境臟亂不説,還很容易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2005年起,市市政管委在全市推廣昌平區的“村收、鎮運、區處理”垃圾處理模式,每天全市有4萬餘名保潔員對所在村莊的垃圾進行收集,然後由鎮裏派出的垃圾密閉運輸車清運至區(縣)垃圾焚燒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市區(縣)鎮各級財政對保潔人員進行補貼。截至去年底,本市郊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經達到76%,比5年前提高了63個百分點!
京郊是水源保護重地。2007年初,市水務局在全市組建了一支10800人的農村管水員隊伍,對水源保護地進行巡查保護,並對農村用水進行規範化管理,市財政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在管水員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全市農村生活用水總量降至2.08億噸,比2005年少用了整整4500萬噸水!
昌平區曾是盜挖砂石的重災區。為保護國家土地礦産資源,昌平區2005年起建立起了土地礦産資源專群保護機制。全區共選拔出2283名農民擔任“土地、礦産資源看護員”,對包括砂坑、保護耕地、水庫河道、灘塗等在內的40萬畝土地進行巡邏保護,區財政按照每月每人4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自保護機制實施以來,土地、礦産資源看護員共制止亂採亂挖現象5300余起。
據不完全統計,到去年底,本市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為農民提供的生態就業崗位已經達到10萬個。
遵循同樣的思路,今年本市還將醞釀出臺水源保護區、礦産資源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屆時,將有更多的農民捧上生態“飯碗”。(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