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平谷區南獨樂河鎮劉家河村張春來起了個大早。每月4日,是這個村抄水錶、收水費的日子,她和村裏另兩名管水員一起,挨家挨戶為全村420戶人家查水錶。
張春來是一位普通農村婦女,2007年初,她有了一份“公職”——農村管水員。這是市政府在農村新設的公共服務崗位,全市共有10800名農民經過培訓走上這個崗位,專職負責農村各項用水的管理和水資源保護。
一個衚同一眼水錶井,衚同八九戶人家的水錶全裝在這眼井裏。打開井蓋,張春來趴在井口仔細看,一一記下水錶數後,她的目光停留在3號表上。十多分鐘過去了,這個表還在勻速轉動。
“不對,不像是正常用水。”張春來趕快敲開村民劉小利家的門,“你家上月用水4噸,這月用了7噸,快查查是不是什麼地兒漏了?”經過仔細查找,這戶人家的地下回水井裏的水管果然有一處凍裂。
一個上午,張春來查了157塊水錶,幫助兩戶人家修好了水管的跑冒滴漏。中午,三名管水員全部完成了抄表工作,一匯總,全村二月份用水量共1099噸,比一月份又節約了82噸。
從張春來的工作日誌上,可以看到這個村的用水變化:2007年8月,全村用水量高達31099噸,平均每人每天用水1噸;10月,全村用水量銳減至2749噸,並且以月均節約300噸的速度遞減。到了2008年2月,比2007年8月的用水量整整少了3萬噸,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僅0.029噸。
這個驚人的節水效益源自劉家河村從2007年10月份開始實施的用水規範化管理——一戶一表,村民用水計量收費。
地處半山區的劉家河村並不缺水,村北山上常年有泉水流下。但是2007年10月前,卻是家家戶戶用水難。山泉水不夠用,還要用電泵抽取地下水,每月電費就要6000多元。即使這樣,地處輸水管末端的村民也要自備小水泵,否則水沒流到這裡就斷了。
“主要原因就是浪費太嚴重。”張春來一語道破,“供水管線年久失修、跑冒滴漏,村民私拉水管,接口處常年漏水,有的水龍頭壞了,流成小水塘也沒人管。農村用水沒計量,根本就是本糊塗賬。”
長期以來,農村生活用水不收費,造成農村供水設施缺乏管理,農民節水觀念淡薄。自2005年開始,北京市實施農村飲水工程改造,通過新建水廠、改造管網、家裏裝表,農民用水推行計量收費。水價由當地農民統一協商後確定,水費全部用於維護供水設施的正常運轉。
2007年10月,劉家河村新建水源井一眼,新鋪設供水管道1879米,這樣一來,別管住得離水井有多遠,啥時打開龍頭都有清亮亮的自來水。經過劉家河村全體村民協商,水價定為每噸一元錢。
原以為收取水費會有阻力,沒想到村民都非常支持。家住村邊的劉少民説的是大實話:“一個月水費才四五元,過去買一台水泵就得上百元。”沒倆月,開在村口專賣小水泵的商店沒了生意,悄悄關了張。
讓管水員感受更深的是,村民漸漸有了節水意識。“以前是我上門宣傳節水,現在是村民教我節水小竅門。”張春來説,“我給每戶村民都建了本用水小臺賬,一個三口之家,現在的平均月用水量不超過三噸。”
目前,京郊329萬農民中已有260萬人用上了改造後的飲水設施,農村生活用水實現了城市化管理。按規劃,2008年全市農村都將完成飲水改造。
據市水務部門統計,全市農村生活用水總量2005年達到2.53億噸,2007年改水後降至2.08億噸,比2005年少用4500萬噸水。全市10800名管水員,平均每位管水員每年管住4000余噸水不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