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2008中國保護性耕作論壇召開 與會專家建言獻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24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4月22日,由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農業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農民日報、中國農機化導報聯合主辦,現代農裝北方(北京)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協辦的2008中國保護性耕作論壇在京召開,與會專家齊聚一堂,圍繞“發展保護性耕作,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題,共同為保護性耕作建言獻策。

    據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宗錦耀介紹,保護性耕作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田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節本增效為目標,以秸稈覆蓋留茬還田、免少耕播種施肥複式作業、輪作、病蟲草害綜合控制等為主要內容的先進農業技術,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産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作用。農業部從2002年啟動“保護性耕作示範縣建設”項目以來,目前,已在北方15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建設了173個國家級示範縣、328個省級示範縣,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3062萬畝,免耕播種面積約1億畝,帶動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3億畝。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年增産糧食40—120萬噸,節省灌溉用水12—18億立方米,節省用工1.2—3億個,節約生産成本9—11億元,節本增收總效益15—23億元;減少水土流失3000—6000萬噸,減少農田揚塵60—1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124—259萬噸,取得了增産增收、節支環保的可喜成績。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保護性耕作統籌了農業穩産增産、節本增效、節能環保三個環節,兼顧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方面,使農機和農藝、技術與裝備等要素緊密結合,突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實現了傳統耕作制度重大變革,對於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建設農業生態文明,構建農村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專家指出,大力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保護土壤、提升耕地質量,實現作物穩産高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目前,保護性耕作在我國實施時間短,規模小,實施面積只有3000多萬畝,僅佔北方適宜地區耕地面積的3%。而農民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小于生態效益,眼前利益小于長遠利益。為此,專家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保護性耕作的支持力度,把保護性耕作納入農業重大科研和推廣項目,長期予以支持,並從生態補償角度建立相應的補貼推廣政策,從而調動各地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相關鏈結
· 黑龍江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顯效面積已達386萬畝
· 大面積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 北京將全面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緩解沙塵天氣危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