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大雨,屋內小雨;家徒四壁,搖搖欲墜”。在農村,這是許多特困戶住房的真實寫照。今後,這樣的景象將逐漸隱退,代之而起將是青磚素瓦。從今年3月起,右玉縣便積極行動起來,年內1000戶最困難的住房戶將得到妥善安置。以右玉為試點,我省農村“住房解困”工程已然啟動,年內安排3000戶。5年解決7萬戶左右經濟最為困難、居住在危房中的特困戶的住房,到2020年基本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問題。
早在去年4月,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建設廳就農村困難群眾住房聯合進行調研。省建設廳總規劃師李錦生告訴記者,農村困難群體的住房困難主要體現在房屋建築質量較低且年久失修,或居住條件過於簡陋。調查顯示,我省農村住房困難戶達到40萬戶,佔農村總戶數的6.46%,其中,住在危房中的約7萬戶,在40萬戶中佔17.5%。
5月25日,記者走進了右玉縣:威遠鎮威遠堡村史成林老漢家有“三高”,老人94歲、老伴84歲,住的破敗屋子超過100歲;牛心堡鄉牛心堡村72歲的王茂老漢,終身未娶,家裏房子已達95歲高齡,墻上裂縫可以通過兩個手掌。右玉縣建設局局長景佔文稱,在全縣農村,像王老漢這樣,需要解決的住房困難戶共有2792戶。
調研報告得到省委書記張寶順、省長孟學農的高度關注並做出批示。農村 “住房解困”工程被正式列入2008年省政府為群眾辦的“十件實事”之一。
省建設廳村鎮建設管理處處長張海稱,右玉作為全省農村“住房解困”工程的首個試點,相關工作已分步展開。他們將解困對象確定為:生活在農村貧困線以下的五保戶(無法集中生活的)、低保戶和低保邊緣戶中的無房戶。每戶計劃補助資金1.1萬元,省、市、縣三級財政按4:3:3的比例分擔。按照個人意願,通過新建、改建、修繕和置換等4種途徑集中安置或分散解決。新建標準是:1口之家為25平方米左右,2口以上的為45平方米左右。
目前,右玉縣涉及401戶需要新建的6個集中點已全部開工,分散解決的599戶住房正在修繕或置換。到8月中旬,工程將全部竣工。
“右玉縣是我省35個國定貧困縣之一,這裡能做成的,別的地方沒有理由做不成。”對於選擇右玉縣作為首個試點,張海解釋道。最終目標是讓全省“鰥寡孤獨廢疾者”皆能住上安心房,確保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為他們構築生命安全保障。
給最苦的人以最大的愛
這樣的説法大致是沒有錯的——
在中國,農村最苦;在農村,窮人最苦;窮人中,特困戶最苦。
衣、食、住、行,為人生存之基本。住,即是居。安居才能樂業。
現實是,農村特困戶,不是“安居”,而是“危居”。汶川大地震後,解決我省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問題,更顯迫切。
新農村建設應是全面均衡的建設,成敗與否,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能否兼顧到最困難群體的利益訴求。農村和諧為社會和諧的基礎,不斷縮小農村中的貧富差距,以人為本,更以窮人為本,協調照顧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應是構建和諧社會一個必要的工作出發點。
省委、省政府此舉,在體現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同時,更在説明,關注最困難的人即是關注最大多數的人。
愛富不棄貧,濟貧又紓困,給最苦的人以最大的愛。這,既是各級政府的行政責任,又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張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