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陽光工程”的實施大力推動青海省勞務經濟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8日   來源:青海日報

    2004年以來,農業部、財政部、科技部等六部委在全國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青海省共培訓農牧民22.5萬人,轉移就業18.6萬人,就業率83%;累計投入資金1.3億元,其中國家投資4200萬元。針對勞動力用工需求,青海省這幾年主要開展了拉麵工、電焊工、駕駛員、建築工等30多個工種的技能培訓。“陽光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青海省勞務經濟的發展,去年,全省農牧區勞動力轉移輸出96萬人次,勞務收入27億元,勞均收入2840元,勞務收入已佔到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24%,成為提高農牧民素質,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有力促進了全省農牧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農牧民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

    長期以來,“老婆孩子熱坑頭”、“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等鄉土習俗,嚴重束縛著廣大農牧民的思想,加之無一技之長,缺乏敢闖敢幹的精神,外出務工的農牧民很少。自“陽光工程”實施以來,眾多的農牧民群眾通過系統學習,打開了眼界,拓寬了視野,轉變了觀念,掌握了一技之長,變“不想出、不敢出”為“爭著學,搶著出,快增收”,農牧民外出務工的規模快速擴大。廣大農牧民親身體驗到了黨和政府對農牧民的深切關懷,享受到了“三農”政策的溫暖。平安縣一農民説唱道:“‘陽光工程’送技能,農民收入成倍增”、“外出打工去掙錢,定能成為富裕人”,充分表達了廣大農牧民群眾對支農惠農政策的感激之情。

    ——農牧民技能培訓的機制不斷完善。

    各地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民的意願,積極探索適合青海省實際的“訂單培訓、定向輸出”、“就近培訓、就地轉移”、“整合資源、聯合培訓”等培訓模式,逐步形成了培訓轉移與監管服務相結合的新機制。去年,海東、西寧、海北、海西的6062名農民工赴省外17家企業培訓,有6034人實現了穩定就業,就業率達到99.5%,為全省“陽光工程”開闢了新的途徑。由於企業培訓能夠直接就業,示範帶動效應十分明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雙贏”,受到企業與農牧民的廣泛歡迎。大通縣組織農民工通過企業直接培訓,在河北保定藍波節能燈具有限公司就業,月收入達到1500元;大莊村民張子平,大半年向家中寄回現金8000元,同村的許多青年看到後,紛紛到縣陽光辦報名要求參加培訓。通過掌握專業技術外出創業增收,真正起到了“培訓一次、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轉移一批、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作用。2007年省內企業訂單培訓和聯合培訓的農牧民達11869人,穩定就業11343人,就業率達到95.56%。據調查,通過省內訂單培訓和聯合培訓就業的人員月工資在930-1300元之間,且收入比較穩定。

    ——啟動了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技能培訓。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牧區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從2005年開始,青海省開展了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採取政府補貼學費、教材費、住宿費,學員個人負擔生活費的辦法,培訓時間一年。由承擔培訓任務的學校統一招生,按照教育部門統一編制的教材,實行封閉式教學管理,學生畢業後由學校統一聯絡就業崗位。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別下達培訓計劃5000人、8000人和1萬人,培訓數量逐年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三年來培訓後就業率達到95%以上,其中65%的學員赴東南沿海就業,人均收入達到1000元左右。

    ——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方式多樣化。

    青海省各地在搞好技能培訓的基礎上,瞄準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行業,將經濟效益好、信譽度高的企業作為突破口,千方百計加大對外勞務輸出協作,建立了一批勞務輸出服務站(所)。大通縣2007年與用工規範、待遇較好的青島三湖集團、福瑞麟製衣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訂單12份、輸出843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已悄然實現了由“零散無序向規範組織”的轉型。2007年,通過培訓的近80%的農民經政府組織輸出、農民經紀人介紹崗位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勞務輸出的有序組織與科學管理。

    ——形成了農民工多渠道創業增收的新局面。

    通過科技培訓和技能培訓,農牧民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選擇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選行擇業的空間不斷擴大,適應性不斷提高。許多“技能型”、“智慧型”、“經營型”農民工脫穎而出,湟中總寨鎮陳家窯村的陳娟、張啟清、陳海花等在伊佳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就業,月工資1100多元,還由企業繳納“三金”,成為由農民變工人的典型。大通縣幾年來堅持走“企業訂單、經紀人訂單、鄉鎮訂單、基地訂單”的路子,逐步形成了“培訓-轉移-就業”的一條龍服務和産業化運作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通縣斜溝鄉的冶金福,前年參加了鄉里舉辦的陽關工程技能培訓電焊工班,學到了電焊工藝技能,並獲國家技能資格鑒定書,被介紹到閩祥彩鋼廠就業,月工資1500元,還管吃住。由於工作踏實,技術過硬,很快成為技術骨幹。“2007年青海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冬季陽光工程行動招聘會”上,他自豪地介紹了自己的成功經驗。

    ——催生了效應廣泛的青海特色勞務品牌。

    多年來,各地在勞務輸出轉移的過程中,通過有序組織、規模經營、規範管理、提升品質,形成了許多“青海特色”的勞務品牌,如化隆的“清真拉麵”已成為農民轉移致富的主導産業,有5000多名“小老闆”帶領3.5萬名農民工常年在廣州、深圳等沿海發達城市經營發財,已形成響噹噹的勞務品牌。循化積極開發挖掘民族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打造出了“撒拉人家”餐飲品牌、“寧巴石匠”建築品牌、“撒拉艷姑”民族刺繡品牌等三大品牌;還有貴南縣的藏族舞蹈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勞務品牌,使勞務産業規模和整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帶動了區域特色産業的快速發展。

    青海省各地立足實際,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切實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帶動了縣域特色勞務經濟的發展。一些地區的勞務特色産業逐步壯大,並且向品牌化、産業化方向發展。化隆縣和循化縣把發展“拉麵經濟”作為農牧民轉移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收入非常可觀;互助的建築工、電焊工、餐廳服務員,湟中、同仁的唐卡製作,大通的烹飪、採掘等也成為轉移增收致富的産業。循化縣2007年轉移農村勞動力4.17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48億元。

    青海省有關部門還積極進行“三江源”區牧民轉移培訓試點,聯合省藝術學校在果洛、玉樹兩州招收牧民子女140余人,開展了一年制的聲樂和舞蹈培訓,深受牧民群眾的歡迎。澤庫縣和日鄉和日村是青海省生態移民村,為培育牧民群眾後續産業,縣陽光辦為該村專門舉辦了石雕藝術培訓班,聘請專人授課,200多名村民學習掌握了石雕的基本工藝技術,從事石雕藝術創作。2007年全村共出售石雕作品342件,創收23.28萬元,人均達到1164元。(多傑才讓)

 
 
 相關鏈結
· 吉林打造地域特色"勞務品牌"引領勞務經濟新格局
· 四川勞務經濟實現雙突破:人超兩千萬 錢過一千億
· 河南、新疆、重慶、甘肅四地農村勞務經濟情況
· 秦光榮:抓民生 促和諧 蔣巨峰:勞務經濟五步棋
· 甘肅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使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