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絕對不行!”“誰審你的項目?我沒法告訴你。評審專家的名字是我們基金委唯一的秘密。”近日,記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下稱基金委)採訪時,常常會“偷聽”到基金委工作人員這樣的電話答覆。
一年一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下稱科學基金)評審正在進行,為確保評審的公開、公平、公正,基金委對工作人員的要求近乎苛刻,儘管錢最終給到誰手上,決定權在專家而不在他們這些工作人員。
記者了解到,關於錢,科研人員的抱怨通常有二:其一,單個項目經費太少,不得不“一女多嫁”,到多個部門“化緣”,寫不同的本子,交不同的賬;其二,自認為不錯的項目沒有獲得資助,進而對資助過程的公平、公正産生質疑。
顯然,錢怎麼分是個大問題——既關乎科學和技術能否快速健康發展,也關乎科研人員的創新激情能否持久迸發。
據悉,在今年集中受理階段,基金委共收到1607個依託單位申請的各類項目80893項。2008年國家財政預算計劃投入科學基金53.59億元,比上年增長約25%%。根據國家財政預算制度改革和基礎研究發展需要,基金委今年將安排資助計劃64億元左右。
64億元將如何分配?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特別是基礎研究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同時面臨著國際科技競爭新的挑戰,作為我國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科學基金將如何在新時期開創新局面?如何從制度上保證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研究?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陳宜瑜。
多方位資助,讓基礎研究沒有學科“短板”
“開創科學基金新局面,最關鍵的就是要把科學基金用到該用的地方,著力營造有利於源頭創新的良好環境,積極促進學科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傑出科學家和衝擊世界科學前沿的創新團隊。標準有兩條,一是基金支持的項目是否産生真正的創新成果;二是基金支持的人才是否成長為帥才和將才。”陳宜瑜説。
他指出,基礎研究不能過多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科學基金的首要任務是保證自然科學各個學科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國家戰略的需要。因為,基礎研究具有很強的探索性、不可預測性。誰也無法預測未來10年、20年後科技前沿在哪,哪項基礎研究更重要、更有應用前景。所以,科學基金首先必須讓每個學科都能得到支持,否則,一旦停掉某個目前看來不太前沿的學科,20年後就可能會悔之晚矣。同時,某一學科的滯後很可能影響其他學科的發展,為了防止出現“木桶效應”中的“短板”,避免某個學科限制“木桶”的盛水量,國家必須保障基礎研究的所有學科都能得到支持。
“64億元怎麼花?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問題。我們正在按照科學基金‘十一五’規劃推進。基金的研究項目、人才項目、環境條件三個系列,各有側重。”陳宜瑜説。
他介紹説,支持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的面上項目是科學基金的“大頭”,佔所有經費的50%左右。2007年面上項目的資助率約為17%,平均資助金額不到28萬元。今年希望能夠把資助率控制在20%以下,這樣可以讓科學家在充分競爭後脫穎而出;同時在國家總體投入增加的背景下,今年單項資助金額可以達到32萬—34萬元。如今,面上項目不再限定項目申請範圍,所有項目都有機會得到科學基金的“垂青”。
陳宜瑜指出,據初步測算,20萬元才夠一個科研人員維持3年的研究。按一個課題組3人計算,只有單項經費支持達到60萬元左右,科研人員才能真正靠一家的資助完成研究。現在為了正常開展研究工作,課題組只好四處交叉申請,最後一篇論文挂著好幾家經費資助單位,這其實是很無奈的事。“因此,60萬元左右是我們希望面上項目能夠達到的資助強度。”
解決科學問題需要科學家的自由探索,而科學問題的提出則必然依據國家戰略需求。基金委每年都根據國家需求發佈項目指南,通過重點、重大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等,保證圍繞國家需求和學科前沿的研究得到支持。
基金委每年設立的由申請指南引導的重點項目約370項,平均資助強度170萬元左右,較高的資助強度能夠有利於保障科研工作較好地完成,故深受科學家歡迎。
另外,資助強度為1000萬元的重大項目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十一五”期間,科學基金將啟動30個重大項目和15項重大研究計劃,其中重大研究計劃屬於較新的項目類型,投入力度較大,資助強度可達1.5億元。“學科交叉是孕育創新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個項目群,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重大研究計劃的高強度投入,依靠科學家的群體智慧使我國在一些國際科技前沿領域取得明顯突破。”陳宜瑜説。
據悉,科學基金非常注重保護非共識項目,支持探索性較強、風險性較大的創新研究,自由申請項目經費的3%—4%被用於支持非共識項目研究。
注重人才培養,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研究
陳宜瑜表示,科學基金始終把培養科技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堅持以創新價值為準繩,穩定支持了一支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以創新實踐為載體培養了一大批創新人才,形成和完善了育才、識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環境。“十一五”期間,科學基金在完善人才培養資助體系方面,將突出支持青年後備人才和科技拔尖人才。
——對於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基金項目18萬元至20萬元的項目經費是他們在科研領域很快起步的“第一桶金”,而且並不硬性要求幾年之內必須出成果。今後資助率有望提高到30%。——對於更有科研潛質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傑出青年基金”的資助額已由每人100萬元提至200萬元,每年資助人數不超過180人。“傑出青年基金”不是根據申請人具體做什麼研究來判斷,主要根據申請者以往的研究工作情況和學術思想是否敏銳來評定;而且,受資助者對經費投入的科研方向可自由支配。
——對於青年科技工作者群體,基金委支持優秀的青年科學家組織“創新群體”,以6年為週期開展前沿交叉研究,以期打造能衝擊國際前沿的突擊隊。
——為了扶持堅守在欠發達地區的科學家進行科研,基金委特別設立了“地區基金”,讓他們能夠安心研究。
陳宜瑜指出:“目前科學家科研經費的來源已經多元化,但現階段總體來説中國還沒有出現經費過分集中甚至花不完的現象。許多科學家由於單項支持經費不夠,只能四處交叉申請,大部分時間浪費在寫申請書上。要讓科學家能夠專心科研,不再為經費疲於奔命,最根本的出路就在於讓最優秀的科學家和最好的創新思想得到最充足的支持。”
發揮制度作用,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科學基金聲譽
陳宜瑜説,20多年來,科學基金能夠從小到大,蓬勃發展,被科學家譽為“最具公信力的平臺”,基於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科學基金制這種良好制度帶來的勃勃生機。
陳宜瑜透露,一位科學家擔任科學部主任後被老同學告誡説,“趕快把你們家的門檻加固”。意思是當了基金委的“官”,走後門、拉關係的人會魚貫而入。可是後來,他家依然門檻平靜,根本用不著加固。個中原因,一方面是他本人自持頗嚴,另一方面是科學基金公正評審的文化傳統。尊重科學、公正透明、激勵創新的科學基金文化,對置身其中的科學家和基金管理人員有著無形的規範作用。
基金委始終把弘揚科學道德、懲戒科研不端行為、凈化科研環境作為應盡的責任和一項重要工作。陳宜瑜表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關鍵一點就是要發揮制度的作用。制度的完善和嚴格執行,雖不能完全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但可以從源頭上加以避免,從而引導科學基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為此,基金委于1998年設立了監督委員會,專門受理科學基金申請和資助工作中學術不端行為的投訴和舉報。
據悉,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懲戒起到了應有警示作用。2004年到2007年,基金委對調查證實存在不端行為的139個案例進行了處理,其中67個項目被撤銷,9個項目被終止執行或終止評審,33人被取消了一定年限的申請資格。
經過持續不懈的努力,監督工作産生了明顯的輻射效應,弘揚科研誠信、凈化學術環境的氛圍已初見端倪。例如,2004年查處申請書基本信息弄虛作假案例28項,2005年為24項,到2006年、2007年分別降至8項和3項,儘管舉報和查處有一定的滯後期,但下降趨勢是很明顯的。
陳宜瑜説,基金委將結合科學基金工作的重要環節,樹立監督工作的新思維,實現以“結果監督”為主向以“過程監督”為主的轉變。
組織國際績效評估,讓科學基金髮揮最大效益
國家的錢花出去了,效果如何?該以怎樣的方式去評價?陳宜瑜透露,基金委希望在改革開放30年之際,對科學基金這一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産物成立22年來的經驗進行系統回顧和總結。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組織國際性的基金績效整體評估,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他表示,基金委正在調研日、德、美等國相關基金會進行國際性績效評估的方法和效果,接下來將根據國際經驗和國內具體情況制定評估辦法。評估將涉及投入與産出衡量、科研成果歸屬、人才成長定位等諸多問題,計劃2009年進行自評,2010年正式實施國際評估。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國際性的績效評估,充分了解外界對基金評審制度的評價和基金支持方向對科技的推動作用,還希望通過評估産生一些新的想法和項目。當然,評估還會有利於基金委不斷完善科學基金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提高運作效率與效益,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全面提升駕馭和管理科學基金的能力。”陳宜瑜説。
中國的基礎研究正經歷著從量變到質變的重大轉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近日親自視察基金委,並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六屆一次全委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陳宜瑜表示,基金委最近正在加強學習,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準確把握科學基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支持基礎研究、鼓勵自由探索、發揮導向作用的戰略定位,堅持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的評審制度,努力開創科學基金事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