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油價飆升、匯率變動、競爭加劇……今年上半年,面對一系列棘手難題,滬上工業企業正克服各種困難,突破發展瓶頸:
1—5月份的統計數字顯示,上海6大重點工業行業完成總産值6433.14億元,同比增長16.6%;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完成3100.15億元,同比增長20.5%;
新鮮出爐的行業快報更顯示,上汽集團上半年銷售汽車達99萬輛,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國內市場第一;上海船舶企業上半年完工300萬噸船舶,同比增長45%,産值增長40%以上……
壓力之下的增長,來之不易。“上海製造”必須迎難而上。
化解成本壓力
“漲!漲!漲!”———整個上半年,記者在採訪時聽到最多的,就是企業對成本上漲的擔憂。
國際鐵礦石價格一路飆升,同比上漲50%、上漲71%、上漲80%,巴西、澳大利亞等礦業巨頭開出的價格一個比一個高;國際原油價格如同坐上直升機,從100美元/桶到120美元/桶,再到140美元/桶,令人瞠目;而煤炭、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和燃料價格上揚,勞動力和土地的商務成本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上海工業企業面臨著近年來最大的成本危機。
化解成本壓力,不能把成本簡單地轉嫁到産品上。“上海製造”從技術和管理入手,提高生産效率,節約資源能源,力爭把成本上漲帶來的影響減到最小。
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通過多種手段縮短建造週期,節約成本。幾年前,外高橋公司建造17萬噸級散貨船的船塢和碼頭週期分別需要369天和109天,而如今,都縮短到了50天之內,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産量已超過去年全年。
寶鋼集團堵住作業過程中的“能耗漏洞”,使節能降耗理念深入人心。寶鋼分公司條鋼廠合理安排行車運行次數,減少空車運行次數,不用任何投入,就使行車運行電耗下降了16.7%,一年可實現降本增效100余萬元。
上海三菱電梯公司實施精細化管理,突破原本每年2萬台的生産設計能力,今年有望年産3.2萬台電梯,使得每台電梯平攤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得以降低,抵消原材料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保持了産品競爭力。
力爭自主創新
應對挑戰,克難奮進,還要靠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今年上半年,“上海製造”通過發展核心技術,把一個個新産品推向市場。
近來,上汽集團的各款自主研發新産品集中面市:5月26日,上海通用新凱越上市;6月19日,上汽榮威550上市;6月23日,上汽名爵3SW上市;6月26日,上海大眾LAVIDA朗逸上市。與以往的新車型不同,這四款新車都深深打下了上汽自主創新的烙印。新凱越的外觀和內部改進主要由泛亞技術中心完成,朗逸是上海大眾20多年來第一款完全依靠自主研發的産品,而榮威550和名爵3SW則由上汽集團自主掌控。
在培育自主創新能力上,“上海製造”注重切合市場實際的需要。以電站設備為例,上海電氣針對目前電廠環保節能要求日益增強的實際,研發電站設備脫硫脫硝技術,為全國各地電廠“割掉黑尾巴”;振華港機公司在主導全球港口集裝箱起重機市場基礎上,將集裝箱起重機的研發能力“嫁接”到海洋工程上,瞄準目前海上起重機的市場空白,相繼推出2500噸、7500噸海上起重機,形成又一大全新産品系列。
中央在滬企業和市屬大集團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本市各區縣也紛紛推出新措施,鼓勵區域內工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創新氛圍。松江區制定出臺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若干意見》,積極推進市、區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已創建區級企業技術中心29戶,擁有自主知識産權121個,擁有自主創新産品272個。
聚焦大項目
發展先進製造業,核心是提高競爭力,重點是抓項目。“上海製造”力求聚焦國家戰略,抓大項目,上新臺階。
5月初,作為大飛機研製主體的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在上海成立,給“上海製造”帶來巨大的機遇。一架大飛機有300萬到500萬個零件,既有超大型鍛件,又有十分精細的軸承,對於上海原有的鋼鐵、合金等原材料工業和機床、軸承、儀器儀錶、大型鍛造設備等裝備行業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飛機項目剛剛啟動,諸多上海企業已行動起來,瞄準大飛機未來需求進行産品技術攻關。
郊區發展先進製造業也大有可為,長興島、南匯臨港等地區,全新的超大規模製造基地正在崛起。長興島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形成400萬噸船舶的生産能力,2012年完全建成之後,將年産1200萬噸船舶,成為世界第一大造船基地,完全有能力生産30萬噸油輪、10000箱集裝箱船等全球頂級船舶産品。正在建設的規模空前的上海電氣臨港基地,將成為我國核電設備生産的一大中心,可製造100萬千瓦級壓水堆的核島主設備、170萬千瓦第三代壓水堆常規島半速機組等。今年4月,上海電氣一舉拿下國內百萬千瓦級核電常規島最大訂單,與陽江核電公司簽訂6套常規島汽輪機發電機組製造合同,合同金額為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