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文化部部長蔡武:堅持改革創新 推動文化大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23日   來源:文化部網站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滾滾車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走過了蓬勃發展的30年。30年來,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文化建設沿著改革創新的道路前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來回顧文化建設30年所走過的道路,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

    改革創新是30年文化發展的鮮明特徵

    回顧30年來文化發展道路,改革創新是其最鮮明的特徵。30年來,改革開放對中國的文化發展産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為文化的改革創新和繁榮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改革開放的實踐成為文化領域改革創新的源泉。30年前,鄧小平同志以無産階級革命家的智慧和膽識,支持真理標準討論,打碎了“兩個凡是”的枷鎖,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撥開了籠罩在文化工作者思想上的迷霧陰雲,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開啟了他們思想與情感的閘門,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在中國大地上層出不窮、蔚然成風。億萬人民參與改革的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為文化藝術的繁榮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使文化藝術工作者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如火山一樣迸發,在舞臺、熒屏上,在書刊、畫面中充分展現,為我國的文化事業迎來了一個真正百花爭艷、欣欣向榮的春天。

    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文化建設獲得了更加充足的物質支持,這是新時期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30年間,國家對文化事業投入明顯加大,文化事業費從1978年的4.4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98.7億元,人均文化事業費從0.46元增加到15.04元。文化基建投資1985年為6.45億元,2007年增加到40億元,一批有影響的文化設施相繼建成,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日益鞏固,為新時期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發展創造了現實需要和可能。

    經濟體制改革為文化領域的改革創新提供了示範和借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我國的經濟體制在改革開放中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這種轉變對傳統的文化體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為文化體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示範。從1979年提出“調整事業,改革體制”,1983年推行“承包制”改革,1988年探索國辦藝術院團與民辦藝術院團“雙軌制”,到1994年實施藝術院團佈局結構調整和考評聘任制改革,再到新世紀新階段全面探索文化體制創新,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文化企事業單位自主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篳路藍縷的文化體制改革歷史進程中,都不難看到經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十六大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3年開展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為改革向面上逐步推開提供了典型示範,奠定了工作基礎。2006年進一步向面上擴大,向縱深拓展,文化體制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文化系統緊緊圍繞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培育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文化産業、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等重點環節,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一批藝術院團通過轉企改制,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轉企改制4年來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演出場次從改制前每年100多場提高到400多場,演出收入由每年不足80萬元上升到逾5000萬元;今年5—6月主辦的“2008北京國際兒童戲劇季”,在國家大劇院打造了6台風格迥異的中外兒童戲劇精品,兒童劇在國內首次以“戲劇季”形式與觀眾見面。事實充分説明,改革是30年來文化發展最有力的助推器。

    改革創新帶來了新時期文化發展的巨大成就

    文化體制改革促進了文化藝術生産力的解放,有力地推動著新時期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全面發展。

    文藝舞臺百花爭艷,異彩紛呈。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文化工作者突破了思想禁錮,創作熱情高漲,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創作原則,堅持民族化、大眾化、精品化的創作取向,創作了一大批時代特色濃郁、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為鼓勵藝術創新,政府舞臺藝術獎——文華獎設立的“文華新劇目獎”近三屆評出獲獎優秀新劇目115個;為提高藝術創作質量和水平,2002年以來實施的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共遴選出50台精品劇目由國家給予重點資助。目前,我國年創作生産影視劇近千部,全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年演出近50萬場次,觀眾約4.6億人次;劇場、影劇院年演出、放映近60萬場次,觀眾逾兩億人次。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我國的公共圖書館從1978年的1218個增加到2007年的2799個,公共圖書館的總藏量從1979年的18353萬冊(件),增加到2007年的52053萬冊(件)。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機構不斷加強,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十五”末期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城鄉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流動舞臺車等重大文化項目的實施,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內容與形式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文化市場和文化産業迅猛發展。文化市場和文化産業是改革開放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的新生事物,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市場從無到有,包括演藝、娛樂、音像、藝術品、網絡、動漫等文化産品市場和資本、産權、人才、信息、技術等文化生産要素市場在內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形成。自從十五屆五中全會“文化産業”首次進入中央文件之後,文化産業加速發展,眾多省市文化産業發展速度連續幾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文化産業佔GDP比重已經超過5%,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

    對外文化交流廣泛深入。文化外交已成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在世界78個國家設有89個使領館文化處(組),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已在海外設立文化中心7個,文化交流重要陣地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隨著“中國文化美國行”、“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華文化非洲行”、“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中韓交流年”、“相約北京”、“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等活動的成功舉辦,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為世界矚目。海外舉辦“春節”、“國慶”活動逐漸成為國際知名文化品牌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歷史文化遺産保護邁上新臺階。30年來,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國家設立了“文化遺産日”,文化遺産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社會各界保護文化遺産的意識逐漸增強。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各級各類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提上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務院公佈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518項,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傳統藝術、中華古籍的搶救、保護和扶持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瑰寶在創新中薪火相傳。

    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賦予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完成這個神聖使命,離不開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當前,文化系統要抓住以下重點環節,細化工作方案,切實推進文化領域的改革創新。

    一是積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對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進行科學分類,研究制定具體標準,明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服務目標、任務責任,提出相應改革目標,明確改革進度。繼續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投入,完善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機構正常運轉的經費保障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深化單位內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完善獎懲機制,增強單位活力。建立健全政府對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評估考核體系,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效能。

    二是大力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完善政策保障,探索多種模式,加快國有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步伐,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有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積極推進演出展覽仲介機構、影劇院、電影公司等可以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的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做好轉企改制單位清産核資、産權界定等工作,防止國有文化資産流失。認真落實改革中涉及職工利益的有關政策,切實做好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的政策銜接,按照老人老辦法的原則,妥善解決好職工的社會保障和富餘人員的分流安置等問題。

    三是深化藝術院團改革,促進文藝創作演出繁榮發展。國辦藝術院團的改革,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堅持統籌兼顧,科學區分國家重點扶持院團和一般院團。對於重點扶持的藝術表演團體,應實行目標責任制,建立監督考核與獎懲制度,深化內部機制改革,全面實行人事代理與合同聘用,打通藝術人才進出渠道。總結“一團一策”的經驗,大膽探索,有序推進,加快一般藝術院團轉企改制的步伐,成熟一個轉一個。落實轉企改制劇團的各項優惠政策,在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支持,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四是健全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加快市場主體培育,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引導扶持民營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積極發展文化産品和要素市場。完善現代流通組織形式,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院線制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落實和完善國家文化産業政策,大力發展具有良好前景的網絡、遊戲、動漫等新興文化産業,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産和傳播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推動演藝、音像、娛樂、藝術品等傳統文化産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快區域性特色文化産業群建設步伐。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確保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五是創新傳播方式,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和力量,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優勢,不斷創新對外文化交流的傳播方式,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和文化産品貿易,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積極與國際知名文化機構、文化企業開展合作,努力擴大我國文化産品和服務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的份額。

    回首改革開放30年來的文化發展道路,我們深切體會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相關鏈結
· 文化部舉辦公務員初任培訓班 蔡武:須樹立四意識
· 蔡武赴四川災區考察抗震救災及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 蔡武出席都江堰古建築群搶救保護工程啟動儀式
· 蔡武率團參加上合組織成員國文化部長第五次會晤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