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蓄水後,重慶三峽庫區將淹沒1.2萬公頃耕地,這部分耕地多為沖積土,土層肥厚,産出率高。為搶救、保護和合理利用這一資源,改善三峽庫區水環境,重慶市提出在三峽庫區實施移土培肥工程。該項目工程由中央與地方財政共同出資11億元建設資金,分兩期對庫區139米至175米水位線的0.8萬公頃耕(園)地實施耕作層剝離、搬遷。
重慶三峽庫區移土培肥一期工程自2006年5月啟動,同年9月20日圓滿完成。包括萬州區等9個庫區區縣的取覆土面積達到5364.96公頃,配套坡改梯實施規模達到1743公頃,庫區耕地單位面積農作物産量提高了20%—40%。一期工程完成後,有45個鄉鎮直接受益,受益農業人口8.25萬,其中三峽移民2.15萬人,得到項目區群眾的普遍認同和稱讚。
按照三峽工程蓄水計劃,今年汛期後,預計在10-12月庫區水位將逐漸蓄水至175米。為此,重慶於今年年初在包括渝北、巴南、長壽、萬州、涪陵、忠縣、石柱、豐都、雲陽、開縣、奉節、巫山等12個區縣(自治縣)啟動了移土培肥二期工程。該工程涉及總佔地面積2356.41公頃的取土區231個、總佔地面積4082.47公頃的覆土區294個、總實施規模4392.99公頃的配套坡改梯項目11個,計劃在8月底以前把501.41萬立方米175米水位線以下的肥沃土壤,全部搬運到175米水位線以上。
移土培肥及配套坡改梯是名副其實的“惠民工程”,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該市涪陵區為例,通過開展移土培肥工程,首先是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加了耕作層厚度,覆土區土層平均增厚11厘米多,有機質等主要養分供給總量增加了1/3左右,有效改善了耕作條件。配套的田間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增強了覆土區耕地的抗旱、抗澇能力,單位面積産量提高兩三成。其次,增加了農民收入。一期工程投資中約有540萬元直接以勞動報酬和青苗補償的形式支付給庫區農民。移土培肥工程累計有1220余名當地農民參與務工,人均勞務收入870元。配套坡改梯工程當地農民參與務工約1300人,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種植業收入也增加了。過去土地瘠薄、水土流失,通過移土培肥、坡改梯,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提高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産出能力。第三,保護了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覆土區水土流失量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