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申遺”成功,面對“井噴式”的旅遊熱潮,福建省南靖縣切實把履行《世界遺産公約》放在首位,著眼于讓祖先“傑作”世代傳承、永續利用,認真落實一系列遺産保護和搶救措施,
一、全球眼監控,用現代手段“呵護”古老文明。福建土樓“申遺”成功以後,南靖縣投入500多萬元建設網絡監控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和全程跟蹤,目前已設置“全球眼”28個。此外,還先後在和貴樓、懷遠樓、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四個“世遺點”和塔下村設立4個警務室和1個警務工作站,並配備18個治安聯防員和1台巡邏車,引導遊客土樓遊覽過程中自覺保護土樓景觀。同時,在“世遺點”所在地組建“土樓消防隊”,併為“世遺點”的每座土樓配備消防栓、消防管等滅火設備,提高土樓應對消防事故的能力。
二、搶救性保護,讓土樓民俗文化“枯木逢春”。2005年,該縣土樓山歌被福建省政府公佈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品錄。“申遺”成功以後,為使土樓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傳承併發揚光大,該縣在全縣範圍組織開展了土樓山歌大賽。全縣共數百名山歌愛好者報名參加比賽,參賽的歌手多為來自當地的土樓農民,上有70多歲的老阿婆,下有10多歲的小女孩,他們用原生態的土樓山歌唱出了福建土樓的古老與神奇。同時,積極通過蒐集整理土樓山歌曲目、確定傳承人及挖掘土樓文化等多項措施對非物質遺産進行搶救性保護。通過對土樓民俗文化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南靖的竹馬戲、大鼓涼傘、提線木偶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也重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並陸續有更多的當地人主動加入到學習和傳承這些土樓民俗文化的隊伍中來。
三、理性看旅遊,讓世界遺産得以世代傳承。南靖縣先後投入數億元對土樓及其周邊環境進行環境整治和配套設施建設。“申遺”成功以後,南靖縣以更大的投入加大對福建土樓的保護力度。縣裏在世界遺産地周邊規劃了1000多畝的田地和2000多畝的山地,由政府出資對這些土地進行徵用或租用,再返租給當地的農民,這些土地只允許用於維持原貌的耕作,不能進行破壞性的種植。同時,對遺産地周邊的福建土樓,也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大力開展環境整治,全面拆除不協調建築,全力讓福建土樓恢復歷史原貌。僅在世界遺産地周邊的裕昌樓、塔下村、長教村等地,今年7月以來就累計拆除不協調建築物6200平方米、抹墻9800平方米、上漆塗料2.7萬平方米,拆除茶房、廁所、豬圈3000多平方米,並全面完成了土樓景區內的河道及土樓內外的衛生環境整治任務。如今,經過進一步整治後的南靖福建土樓,更加古樸典雅,靜謐和諧,富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