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闔家喻戶曉,農民參合率已達94.4% -走鄉進村看病,中醫藥適宜技術大顯身手。實施“三網四化”管理,支鄉帶村給百姓實惠,促進農村衛生工作良性運行、和諧發展
新聞事件
“剛得病時,那叫個愁呀,後來想起自己參加了新農合,臉上才有了笑模樣。”日前,甘南縣長山鄉的農民盧世芹突發腦血栓,由於參加了新農合,住院期間她利用大病補償順利完成了住院治療。出院後鄉衛生院的中醫又為她制定了中藥維護的康復治療方案,每個月的費用僅12元錢。她激動地説:“以前得這病就得傾家蕩産,現在繳10塊錢就能得到最多兩萬元的補償,而且又有知根知底的鄉醫給看病抓藥,有個急病鄉衛生院還能給聯絡轉診,現如今咱農民有病也不愁了。”
新聞背景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稱讚黑龍江省農村衛生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具體方法對頭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瓶頸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黑龍江省作為並不富裕的農業大省,在有限的財力下,通過不斷加強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從基礎抓起,並形成體系,切實解決了農村衛生事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問題,在農村衛生醫療服務領域不斷改革創新,形成了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收益保障體系、環境建設、管理方式三駕齊驅的格局,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新路。日前到黑龍江省進行調研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稱讚黑龍江省的農村衛生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具體,方法對頭。
新聞調查
1、交上10元錢看病保一年
目前黑龍江省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比率已達94.4%,新農合製度在黑龍江省廣大農村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正是由於農民參合率的不斷提高以及新農合製度科學合理規範運行,使以往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得到極大緩解。
“2007年9月7日,是個讓我最激動、最難忘的日子!”甘南縣中興鄉團結村參合農民何玉龍説,他在患有重大疾病轉診治療後,那天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將7000元參合醫療補償金送到他家中。
何玉龍是2006年參合農民,今年37歲,家有70多畝地,2007年5月份患上食道癌,6月份經轉診到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做了手術,花掉醫療費用1.8萬元,使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正當一家人為術後費用發愁的時候,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和中興鄉衛生院的有關人員將補償金送到家中。
何玉龍的女兒流著淚説:“正需要錢的時候,你們這麼快把錢給送來了,真是解決我們很大問題。”
據了解,2008年黑龍江省新農合籌資水平提高到每個農民至少80元(各級政府70元、農民個人至少10元),比2007年人均增加30元,隨著籌資水平的提高,黑龍江省相應提高了參合農民住院大病補償比,全省提出了住院補償的統一指導意見,即在三級定點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縣級醫療機構、縣以外醫療機構,參合農民住院補償比例分別為60%、40%、30%,並將封頂線提高到2萬元。同時針對全省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情況,將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納入門診補償範圍。
據省衛生廳農衛處孫希昌處長介紹:新農合工作能夠落到實處,真正體現讓廣大農民受益,關鍵在於完善制度建設、規範補償模式、提高管理能力,讓農民能夠比較快捷、最大限度得到補償。
目前全省有43個縣(市、區)政府正式成立了新農合經辦機構。2007年,黑龍江省還制定下發了《黑龍江省新農合工作任務目標考核細則》,該《細則》所確定的具體指標明確了責任部門,分政府、財政、審計、衛生行政部門、合管機構、定點醫療機構等,並依據此《細則》通過13個市地單循環非交叉檢查對全省13個市地所有開展合作醫療的縣(市、區)進行了考核,有效地保證了新農合工作的有效運行。
2、五個“神醫”和他們的七個絕活
在現有的條件下,怎樣為廣大農民提供合理的衛生醫療環境?為此黑龍江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農村衛生環境的同時,重點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適宜技術、人才培育措施。於是一大批有一定專業技能的鄉醫,用簡便、合理、廉價的醫療手段,走鄉進村為廣大農民服務也成為黑龍江省鄉村醫生的真實寫照。
在黑龍江省望奎縣農村,該縣中醫院的汽車流動醫院、五個“神醫”以及他們的七個絕活可謂家喻戶曉,説的是醫院走遍全縣鄉村的汽車流動醫療隊,深得廣大農民信任的五位知名中醫,以及為農民防病治病的針灸、按摩、牽引、小針刀、穴位注射、火罐、刮痧等7項中醫藥適宜技術。
而正是這些被農民信賴的“神醫”帶著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藥適宜技術,2007年跟隨流動醫院走遍全縣15個鄉鎮衛生院108個村衛生所,出診18100人次,取得很好效果,走鄉串村的流動醫院也讓廣大農民翹首企盼。
今年8月,醫院醫療隊正在衛星鎮蘭頭村出診,有一位村民急匆匆地跑到村政府,説村民褚貴學暈倒在地頭。醫療隊醫生趙春峰二話沒説帶著藥品、血壓計、聽診器趕到地裏,由於天氣炎熱,患者虛脫暈倒在地頭,趙醫生用針灸療法使患者很快恢復神志。感激不盡的患者家屬裝了一袋子自家産的豆角、苞米,死活給醫療隊裝上車。
縣中醫院還定期開辦培訓班,讓幾名中醫給鄉村醫生傳授技藝,讓全縣600多名鄉村醫生學到為農民防病治病的技能。
該縣海豐鎮恭二西村居民李桂蘭手腳麻木多年,在外地花了5000元也沒治愈,病痛和高額的醫療費用使李桂蘭痛苦不堪,鄉醫武再興通過在培訓班學的針灸加中藥技術,用一個多月時間花了三百餘元就治好了她的病,李桂蘭逢人就説“小小銀針真神了。”
據了解,近幾年黑龍江省衛生部門為推廣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培養醫療業務骨幹,帶動農村醫療水平的提高,2006年出臺了面向農村推廣適宜技術新政策,開展醫療適宜技術服務基層活動。要求每個獲得省科技廳、衛生廳立項資助的單位或課題組,都要把自己最新研究成果或選擇一項適宜的衛生技術向農村推廣。目前已有136項農村地區有需求、簡便易學、社會效益突出的適宜衛生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為解決農村衛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和用不上”這個瓶頸問題,黑龍江省衛生主管部門採取單獨命題、單獨考試,擴大了農村生源,同時還通過實施“民族生”、“邊保生”制度,培養了1300多名鄂倫春、赫哲、鄂溫克等具有民族特點,被少數民族居民認可的鄉土型少數民族醫生,以及紮根邊疆農村的900多人“邊境保送生”。為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衛生機構就業,黑龍江省還制定多項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到農村工作。
目前,全省農村衛生從業人員已達5200余人,其中村醫2700余人,村醫中93%達到中專以上水平。
2006、2007年,在衛生部組織的農村衛生人員培訓工作檢查驗收中,黑龍江省參加測評的鄉村醫生平均成績在受檢8個省市中名列第一。
3、“三網四化”讓世行官員豎起大拇指
發展、健全農村衛生體系管理是關鍵。黑龍江省衛生管理部門結合地方實際,創造性推出“三網四化”管理模式,從而讓黑龍江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縣鄉村集團聯動、編織成網,讓世界銀行貸款組織發展中國農村衛生項目官員都刮目相看。
甘南縣東陽鎮解放村患者李玉蓮,在2007年秋天的一個半夜裏突然昏迷不醒,給村醫打電話,村醫檢查病人後懷疑是腦血管疾病,告知家屬並立即將病人護送到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縣人民醫院診斷為急性腦梗塞,在醫院治療12天后,患者神志清醒,語言基本恢復。醫生建議患者回家治療,並將患者下轉到鄉衛生院。鄉衛生院及時將該病人轉診到村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康復期治療,村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給病人建立了慢病檔案,對病人進行進一步的康復治療。通過轉診到村,給病人節省治療費用近3000元。
這個事例就是農村衛生縣鄉村三級網化管理的典型體現。由於採取以縣級醫療機構為龍頭,與鄉鎮衛生院組建醫療集團,落實縱向業務指導和雙向轉診制度,使得病人在三級醫院之間轉診也變得順暢。
簡單説來,農村衛生“三網四化”模式,就是建立縣鄉村三級網絡,實行村級衛生規範化、鄉村管理一體化、縣鄉醫療集團化、區域衛生和諧化管理。如農墾寶泉嶺分局從解決條塊分割、解決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入手,進行了醫療資源大整合,組建了以中心醫院為核心層、以四家農場職工醫院為緊密型、以9家農場職工醫院為鬆散層的黑龍江省農墾寶泉嶺醫療集團。
據省衛生廳副廳長王國才介紹,在區域衛生發展上,實施“三網四化”管理,採用聯合方式支持了鄉,採用拜師方式帶動了村,上下聯動給百姓帶來了實惠,從而使全省農村衛生機構進入了良性運行、和諧發展階段。
世界銀行貸款、英國政府贈款發展中國農村衛生項目的衛生官員在黑龍江省林甸、林口兩縣調查村醫情況後評價説:“在經濟水平較低的農村,衛生工作能做得如此,真是了不起。”
新農合五年曆程
新農合之新,是區別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中國大地上普遍推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財政投入由政府出大頭,醫療服務水平和抗風險能力較高,以保大病為主,兼顧小病,自願參加。
這一制度的基本做法是:自願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以家庭為單位按每人每年10元繳納合作醫療資金,同各級政府每年每人補助的20元一起形成合作醫療基金共30元,儲存在縣(市)國有商業銀行或信用社的財政基金專戶內。參合農民每次到縣(市)內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時,憑合作醫療證可直接按比例報銷部分醫藥費用。
2002年10月,中國政府作出在全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決定,明確到2010年基本覆蓋農村居民。2003年,我國在吉林、浙江、湖北和雲南四省開始新農合試點,並陸續在全國推開。
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在黑龍江省範圍內全面實施。黑龍江省新農合製度從2003年試點,到2007年已實現全省覆蓋,2008年得到進一步規範,參合率由51.39%增加到94.4%;籌資水平由30元增加到80元,籌資總額由4124.91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1.05億元;補償人數由80.7萬人增加到680.36萬人;補償費用由1829.64萬元增加到35444.64萬元。全省實際住院補償比達到3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