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30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得到明顯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大大提高。農業、能源、原材料供給能力邁上新臺階,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形成了縱橫交錯覆蓋全國的網絡體系,水利環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設施顯著加強,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退耕還林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順利完成或向前推進。

    一、改革開放以來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發展軌跡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快速增長。1979-2007年,全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累計達到297985億元,佔同期全社會投資的38.4%,年均增長19.9%,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幅高4.2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來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1978-1989年:起步階段,集中力量加大重點行業投入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社會百廢待興,全社會投資規模較小,雖大部分投資都用於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但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為改變這一狀況,1979-1989年的11年間,國家利用有限資金加大了對重點行業的投入,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5479億元,年均增長10.7%。

    為填補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缺口,重點緩解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瓶頸制約,國家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能源、交通等國家重點項目。1982-1989年,國家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319個,累計完成投資2486億元,佔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29%。其中能源、基礎原材料工業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項目261個,計劃總投資2927億元,佔全部重點建設項目的94.2%。

    這一時期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中第一産業的比重較高。1978-1989年,農林牧漁業累計完成投資509億元,佔全部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8.9%,這一比重比2007年高出6.1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也是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投資快速發展階段。1979至1989年,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39億元,年均增長25.8%,比同期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增幅高15.1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建成了“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一大批商品糧生産基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壩水電站、平朔露天煤礦等153個重點能源項目;建成了冀東水泥廠等88個重點原材料項目;建成了大秦電氣化鐵路一期工程、秦皇島煤碼頭三期工程、北京-武漢-廣州同軸電纜載波工程等125個重點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項目。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長度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1985年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期工程投産;1984年吉林白山水電站一期工程建成投産,新增發電機組90萬千瓦;1984年河北冀東水泥廠建成投産,新增水泥生産能力155萬噸/年;1981年襄樊至重慶的襄渝線建成投入使用,新增營業里程895公里。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産,緩解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訊等行業供應緊張狀況,改善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偏重工業、輕輕工業和社會基礎産業的投資結構,為下一步國民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1990-2002年:迅猛發展階段,國債投資極大促進了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對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郵電通信、原材料等行業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部署,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迅速增長。1990-2002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0249億元,年均增長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幅高4.5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國債資金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拉動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國家為啟動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內共發行66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這些資金主要用於農業、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改造、中央儲備糧庫等基礎設施項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貼息資金用於一些基礎産業的技術改造項目。這些資金的投入,帶動了大量社會資本的進入,使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從而進一步帶動全社會投資和整個經濟的穩定增長。1998-2002年5年間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73380億元,年均增長13.1%,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幅高2.2個百分點,有力地帶動了全社會投資的增長,也使國民經濟平穩度過困難時期。

    1990年至2002年,是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一大批重大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投産,並開始發揮效益。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黑龍江和內蒙古100億斤商品糧基地等項目使我國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東勝礦區、新疆塔裏木油田、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二灘水電站等工程緩解了能源緊張狀況;京九鐵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東和廣州白雲新機場、上海地鐵二號線等項目投産,沈大高速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建設進入如火如荼階段,現代化交通網絡開始形成;水利方面進行了長江、黃河等主要幹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設,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開始啟動。

    (三)2003-2007年:穩固發展階段,能源和基礎原材料工業投資增長加快,國家資金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資金來源渠道呈現多樣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一方面採取積極措施加大政府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使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環境和城鄉面貌得到明顯改善。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間,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182703億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的1.6倍。5年年均增長24.9%,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9.2個百分點。2007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施工投資項目143971個,比2002年增加45973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71450億元,比2002年增長1.6倍。這一時期的投資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能源和基礎原材料投資快速增長。2003年到2007年5年間能源工業投資年均增長28.7%,其中煤炭採選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年均增長分別高達47.2%和45%;基礎原材料工業年均增速達44.9%。

2003-2007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完成投資

單位:億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3

-2007年合計

5年年均增長(%

      

22680

28991

36412

43291

51329

182703

24.9

農林牧漁業

535

645

843

1118

1460

4601

11.0

能源工業

5161

7505

10206

11826

13699

48396

28.7

   其中:煤炭開採

436

690

1163

1459

1805

5553

47.2

         石油和天然氣開採

946

1112

1464

1822

2225

7570

21.4

         石油加工及煉焦

322

638

801

939

1415

4116

45.0

         電力、熱力生産和供應

3305

4854

6503

7274

7907

29843

26.1

         煤氣生産和供應

152

210

275

331

347

1314

39.3

基礎原材料工業

3465

4860

6173

6962

9057

30517

44.9

交通運輸業

5526

6876

8585

10833

12372

44191

20.8

郵政業

27

29

17

21

14

108

-38.9

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

1602

1590

1490

1661

1702

8045

-0.1

水利管理業

722

750

838

916

1106

4330

5.3

環境管理業

264

259

319

420

591

1852

25.6

公共設施管理業

3235

3882

4942

6171

7579

25809

32.0

教育

1474

1803

1967

2129

2221

9594

20.6

文化

333

419

550

652

733

2688

23.1

衛生

230

248

325

373

547

1722

19.0

體育

107

125

159

210

248

849

20.8

     二是國家在政策、資金上注重加強對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區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2003至2007年,中西部地區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施工項目401960個,佔全國的65.7%,比2002年提高5.4個百分點;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94916億元,年均增長達28.5%,比全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水平快3.6個百分點。

    從投資資金來源看,中西部地區5年的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為8876億元,佔全國的61.7%,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別提高0.6個和5.6個百分點。國家資金的注入,緩解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乏的矛盾,帶動了其他資金對中西部地區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如三峽工程、青藏鐵路,渝懷線鐵路,甘肅寶天高速公路,陜西黃延高速公路,貴州黔西電廠,陜西寶雞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內蒙古錫盟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等。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産,極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面貌,為提高中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是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渠道開始多樣化。改革開放初期,用於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投資的資金中,基本上都是國家資金,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資和民間資本在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上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較好地解決了國家資金不足的問題。1978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基本上都是國家財政資金,而在2007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佔8.4%、國內貸款佔23%,利用外資佔1.8%,自籌資金佔59.9%。投資主體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佔62.3%,外資佔4.8%,私營個體佔5.8%。雖然國有投資對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仍佔絕對控股地位,但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已逐步多樣化。

    四是先後建成了一批關係國計民生的項目。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包括石油、鋼鐵、電力、鐵路、地鐵、港口、機場等多個行業建設工程,如西氣東輸管道基建項目,西電東送工程,大慶油田開發産能建設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氣田勘探開發投資項目,浙江鎮海800萬噸/年煉油擴建工程,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工程,廣東江門、浙江烏沙山和北侖、江蘇太倉、福建後石、山西陽城等電力項目,青藏線、寧西線、渝懷線、株六復線、浙贛線、朔黃線、內昆線等鐵路項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項目,廣州地鐵二號線工程,天津港擴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裝箱項目一期工程,廣州白雲機場遷建工程等。2008年底前三峽工程全部機組也將交付使用。

    二、改革開放以來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通過30年的大規模投資建設,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生産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曾經是國民經濟“瓶頸”的基礎産業生産能力和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鄉面貌極大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經濟運行基礎更加牢固,經濟發展潛力不斷增強。

    (一)農田水利建設投資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産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1979年至2007年,農林牧漁水利業累計完成投資16202億元,年平均增長13.2%。這些投資主要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商品糧棉生産基地和防護林工程建設。通過30年大規模的建設,我國農林牧漁水利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增強了防洪、防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我國共有水庫85412座,水庫總庫容6345億立方米,分別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億立方米;堤防長度增加6.4萬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1352萬公頃;建設灌區506處,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新增711萬公頃。2007年,全國糧食産量達到50160萬噸,比1978年增産64.6%;棉花762萬噸,是1978年的3.5倍;油料2569萬噸,是1978年的4.9倍;糖料12188萬噸,是1978年的5.1倍。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建設穩步推進,規劃調水總規模448億立方米,建成後將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佈局,實現全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

    (二)能源工業生産能力極大提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1979年至2007年,能源工業累計完成投資83402億元,年平均增長17.6%。其中電力投資年平均增長19.3%。通過大規模的投入,我國能源供給能力迅速增強。

    2007年,原煤産量達到25.26億噸,是1978年的4.1倍。1995年組建的神華集團,到2007年底已建成59個累計生産能力近3億噸的煤礦,成為全球最大煤炭生産企業。修建了全長1377公里煤炭運輸鐵路專用線和1925萬千瓦裝機容量的電廠,煤化工、風力發電等項目在加緊建設,全國第一個煤制油項目也將於2008年投産。

    2007年,原油産量1.86億噸,是1978年的1.8倍;天然氣産量為692億立方米,是1978年的5倍。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的海洋石油工業,隨著1982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成立,獲得了高速發展,海洋油氣産量從1982年的9萬噸迅速升至2007年的4047萬噸油當量。

    到2007年底,發電裝機達71822萬千瓦,是1978年的12.6倍。其中火電55607萬千瓦,水電14823萬千瓦,分別是1978年的14倍和8.6倍。自1985年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開工建設以來,我國核電從無到有,到2007年,已形成885萬千瓦的發電裝機容量。風力發電迎來發展高峰,2007年裝機容量為420萬千瓦。

    與此同時,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7年國家核準關停小火電1438萬千瓦,實際關停2336萬千瓦;與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供電標準煤耗降低11克/千瓦時,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減少0.07個百分點。

    2007年,我國能源生産總量達23.5億噸標準煤,能源消費26.6億噸標準煤,1979年至2007年,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4%,支持了GDP年均增長9.8%的速度。

    (三)交通運輸建設突飛猛進,由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管道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四通八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

    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1978年我國國家鐵路電氣化里程僅為1000公里,2007年達2.4萬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懸浮、廣深高速鐵路等工程。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時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通車,京滬高速鐵路也已經開工建設。

    2007年,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萬公里增至5.39萬公里,增長了538倍。“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初步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明顯改善,帶動了汽車産業的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2876萬輛,而1985年僅為28.49萬輛,增長了近100倍。

    民用航空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民用航班飛行機場148個,比1985年增加了66個;航線1506條,比1990年增加了1069條;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34萬公里,比1990年增加183萬公里。

    水運和管道運輸也取得很大成績。2007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8.82億噸,是1980年的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5.45萬公里,是1978年的6.6倍。上海港口已成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億噸。

    (四)信息通信和郵政基礎網絡發展迅速,信息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之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之後,我國信息通信和郵政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先導産業。1979年至2007年,我國郵政和電信業累計完成投資20581億元,年均增長16%,建設了“金卡”、“金稅”、“金關”、“金盾”等一批國家重點信息化建設工程,同時堅持以競爭機制促進發展,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逐步形成了管理先進、服務一流、規模效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通信集團公司。目前已建成了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全面的國家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郵政業務種類齊全、網點分佈廣泛。固定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193萬戶猛增到2007年的36564萬戶,增長189倍;移動電話從無到有,2007年末已達5.5億戶。從1978年到2007年,全國局用電話交換機容量由406萬門升至5.1億門,增長125倍;郵政業務總量從34億元增加到19805億元,增長580倍;郵政營業網點從49623處增加到70655處,增長42.4%。

    (五)城市公共交通、綠化、污水處理、供水供氣等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與人們日常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體系的建設。1979年至2007年,我國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累計完成投資37705億元,年平均增長31.6%,是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業。2007年末,全國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34.8萬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2標臺,比1990年增加8台;城市道路24.6萬公里,是1980年的8.2倍;城市道路面積達42.4億平方米,人均11.4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70.9萬公頃,是1980年的20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平方米。

    30年來,我國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強。2007年,城市供水總量502億立方米,是1980年的5.7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3.8%,比1980年提高12.4個百分點;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2.1萬公里,是1980年的39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7.4%,而1980年僅為16.8%。2007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已達10337萬立方米,是1996年的9倍。

    (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是重要的公益事業,關係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社會文明進步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年來,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加強,1979年至2007年,我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累計完成投資24465億元,年平均增長10%,行業基礎設施水平顯著增強。

    教育文化方面:隨著“兩免一補”、“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和政策的推進,我國教育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到2007年底,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908個,比1978年增加1310個;特殊教育學校1618所,比1978年增加1326所;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3217座,比1978年增加377座;公共圖書館2799個,比1978年增加1581個;博物館1722個,比1978年增加1373個。

    衛生方面:到2007年底,我國擁有衛生機構29.8萬個,比1978年增加12.9萬個;衛生機構床位370萬張,比1978年增加166萬張;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585個,比1978年增加596個;醫學科學研究機構237個,比1978年增加18個;婦幼保健院3051個,比1978年增加480個。

    體育方面:2004年,我國共有各類體育場地850080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比1995年增加了1.5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03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了0.38平方米。

    30年來,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幅增長,大批項目建成投産,使基礎産業飛速發展,基礎設施能力極大增強,緩解了國民經濟“瓶頸”制約,促進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但基礎設施建設在滿足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對能源、基礎原材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任務仍然艱巨。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方針,克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
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
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中實現了重大調整

 
 
 相關鏈結
· 盛世治水:改革開放30年水利發展取得重大跨越
· 改革開放30年經濟結構在優化升級中實現重大調整
· 內蒙古改革開放30年 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
· 改革開放30年報告之二:偉大的歷史轉折|報告之一
·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