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度,國民經濟的一些指標出現回落,如GDP增幅比第二季度回落1.1個百分點,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從6月份的16%回落到11.4%。比指標回落更令人擔憂的是,國際金融危機形勢惡化,不僅影響到我國的實體經濟,更挫傷了人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對中國經濟我們究竟應該悲觀還是樂觀?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的回答非常肯定:“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我們務必要保持信心!”
四個角度看基本面
為什麼説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馬建堂向記者介紹:“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基本態勢是好是壞,國際通行的分析方法是看四個方面。一看經濟增長速度,二看物價狀況,三看國際收支,四看就業形勢。”
雖然我國國民經濟增速呈回落態勢,但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增速仍達到9.9%,這個速度高於改革開放以來9.8%的年平均增速,而且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普遍低迷形成鮮明對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陷入或即將陷入經濟衰退,標誌是連續兩個季度進入負增長;金磚四國的其他三國在前三季度實現了6-7%的增長速度,中國增長9%以上,仍然領跑于新興經濟體。
再看物價,儘管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為7.0%,仍高於去年,但從動態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自5月份以來已經連續5個月回落,9月份同比漲幅已回落到4.6%,逐步回落的趨勢明顯。從歷史上看,1985年-1986年,物價從8%以上回落到5%以內,用了12個月;1987年-1990年,物價從8%以上回落到5%以內用了29個月;1992年-1997年,從8%回落到5%,用了59個月。今年從2月份8.7%的高峰值,調控到目前的5%以下,我們只用了6個月時間,中國控制通貨膨脹的成效十分明顯。
在國際收支方面,儘管今年出口增幅出現了明顯回落,但前三季度出口額仍達到10741億美元,增長22.3%,貿易順差1810億美元。加上資本項目順差,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9萬億美元,是國際支付能力最強的國家。
前三季度我國就業計劃完成情況也比較好: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36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的94%;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409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的82%;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人數119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的119%。
四個方面説信心
儘管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但面對國際國內的不利環境,各方面信心降到近幾年的低點。外需減弱、國內資本市場大幅下挫導致投資者信心受到傷害;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減緩、房地産不景氣則影響了消費信心。那麼,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從何而來?馬建堂也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保持信心的理由。
首先從供給的角度看,改革開放為我國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存在著牢固的基礎。30年來,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得到明顯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大大提高。我們建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産品供給能力強大。農業、能源、原材料不斷改進發展,供給能力邁上新臺階,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形成了縱橫交錯覆蓋全國的網絡體系,水利環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設施顯著加強,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退耕還林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順利完成或向前推進。比如説,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産國,能源工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再如,交通運輸建設近年突飛猛進,由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管道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四通八達,國民經濟的“瓶頸”制約已大大緩解。信息通信和郵政基礎網絡的迅速發展,已經使中國的信息網絡規模和用戶數佔據全球首位。
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不僅要有能力保證,更要需求支撐。我國基礎設施、居民生活水平雖然都有了顯著改善,但從人均看,仍處於較低水平,投資和消費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從投資需求看,交通、住房等仍需要大量投資,2007年每萬人鐵路長度為0.6公里,美國2005年為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每萬人公路線路長度為27.2公里,美國2005年為220公里以上,日本2002年為90公里以上;人均能源生産量為1251公斤標準油當量,美國2005年為5501公斤標準油當量。另外,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需要大量投資。2007年我國城鎮化水平為44.9%,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為49%,高收入國家為78%。從消費需求看,居民在耐用消費品和服務消費方面仍有較大潛力。相比之下,農村的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更低。另外,在服務消費方面更有挖掘的潛力。
保持信心第三方面的理由是,體制機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成就了30年來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也必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活力。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對農村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宏觀調控體系也在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包括對産權制度、行政管理體制、國有企業、社會保障體系等的改革和完善,都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第四方面的理由是,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明顯增強,應對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的及時性有效性大大提高。加之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已近2萬億美元,居民儲蓄超過20萬億元。掌握了充足的資金,宏觀調控空間也比較大。
在危機中尋找機遇
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馬建堂分析,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及面之廣、影響度之深超出預期。目前主要經濟體單方面或聯手採取的措施並沒有使危機出現轉機,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繼續。面對金融危機加深的挑戰,要增強我們的信心,除了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外,還要主動利用市場壓力,推動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談到最近到沿海地區調研,馬建堂説他感受到了“寒秋中的暖意”,沿海地區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開始在壓力下自我調整。他發現,一些沿海地區的傳統産業增長幅度在下降,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在加快。雖然一些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進入了停産半停産的狀態,甚至個別企業出現倒閉,但這是“積極的痛苦”,因為,那些好企業已經開始在危機中抓機遇。一些企業利用世界經濟低潮期人力資本價格的下降,在引進企業亟需的人才;還有企業在探詢購買銷售網絡以及收購知名品牌的可能;他訪問的一家企業更著手收購研發中心,推動企業創新邁上新臺階。
由此可見,只要保持信心,不僅可以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還可以把這場百年一遇的世界經濟危機,變成中國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契機。他相信,危機過後的中國經濟將邁上新的發展臺階。(朱劍紅)(原始來源:中國信息報)